四川监狱在罪犯教育改造中采取了哪些创新措施以提升改造质量? 四川监狱在罪犯教育改造中采取了哪些创新措施以提升改造质量?如何通过多元手段让罪犯从思想到行为真正实现转变?
在刑事司法体系中,监狱不仅是惩罚犯罪的场所,更是教育改造罪犯、助其重返社会的关键环节。四川作为人口大省,监狱系统承担着年均数万名罪犯的教育管理任务。面对“如何让罪犯从‘要我改’转向‘我要改’”“如何通过科学手段提升改造实效”等现实问题,四川监狱近年来聚焦“改造质量”核心目标,探索出一套贴合实际、富有生命力的创新措施,用具体行动回答了“改造人”的根本命题。
一、文化浸润:从“强制灌输”到“价值唤醒”
传统教育中,单向度的思想说教往往难以触动罪犯内心。四川监狱打破“填鸭式”教育模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与地域特色文化深度融合,构建起“以文化人”的柔性改造体系。
在川西某监狱,每周三的“国学讲堂”座无虚席。民警带领罪犯诵读《弟子规》《论语》选段,结合案例讲解“孝悌忠信”的现实意义;在宜宾监狱,“红色观影+分享会”成为固定活动,通过《长津湖》《觉醒年代》等影片,引导罪犯思考“自由与责任”的关系。更值得一提的是,部分监狱还挖掘巴蜀文化中的“感恩”“坚韧”元素,组织罪犯学习川剧变脸、竹编技艺,在动手实践中感悟“匠心”与“责任”。
数据显示,参与文化课程的罪犯,违规率同比下降约37%,主动递交思想汇报的人数增长近一倍——文化的力量,正悄然唤醒罪犯内心对真善美的追求。
二、技能赋能:从“关押改造”到“就业衔接”
“出去后能干什么?”这是许多罪犯改造中最大的焦虑。四川监狱瞄准这一痛点,将职业技能培训作为教育改造的“关键抓手”,推动“监狱课堂”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
一方面,联合人社部门、职业院校开设“定制化”课程:针对年轻罪犯集中的特点,重点开展电工、汽修、电子商务等市场需求大的技能培训;对年龄偏大或女性罪犯,则开设烹饪、护理、手工编织等易就业项目。另一方面,引入社会企业参与实训,例如成都某监狱与本地餐饮集团合作建立“模拟厨房”,罪犯在真实工作场景中学习标准化流程;德阳监狱则与服装加工厂共建车间,罪犯完成的合格产品直接进入市场流通。
目前,全省监狱年均开展技能培训超200期,获证率达82%,刑满释放人员中约65%凭借所学技能实现就业。正如一位即将出狱的罪犯所说:“以前觉得‘坐牢’就是混日子,现在学了电工证,出去后终于能堂堂正正养家了。”
三、心理重构:从“问题标签”到“正向激励”
罪犯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改造效果,而传统心理矫治常被贴上“特殊管理”的标签,容易引发抵触。四川监狱创新采用“游戏化+叙事疗法”,让心理干预变得温暖可感。
在绵阳监狱,“情绪管理工作坊”里没有严肃的咨询室,取而代之的是沙盘游戏、绘画疗愈和团体沙盘。罪犯通过摆放沙具表达内心冲突,在民警引导下梳理矛盾根源;在自贡监狱,“优点存折”计划鼓励罪犯记录每日微小进步——可能是主动打扫卫生,可能是帮助病号打饭,积累到一定积分可兑换亲情通话时长或兴趣课程名额。更值得关注的是,监狱引入AI心理评估系统,通过日常言行大数据分析罪犯情绪波动,提前介入干预,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这种“不贴标签、只给支持”的方式,让罪犯从“被矫正对象”转变为“自我成长主体”。据统计,接受系统心理矫治的罪犯,焦虑抑郁量表得分平均下降41%,人际冲突事件减少过半。
四、亲情纽带:从“隔离改造”到“情感联结”
家庭是罪犯回归社会最重要的支持系统。四川监狱突破“高墙内封闭改造”的传统思路,通过多元亲情互动机制,激活罪犯的情感动力。
“远程视频会见”已覆盖全省所有监狱,罪犯每月可与亲属“面对面”交流;成都女子监狱推出“亲子夏令营”,邀请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走进高墙,在民警陪伴下共同制作手工、分享成长故事;部分监狱还设立“亲情电话银行”,允许罪犯用劳动报酬兑换额外通话时长,用于向年迈父母报平安。更暖心的是,针对长期无人探视的罪犯,监狱民警主动联系其户籍地司法所,协调亲属沟通,甚至带着罪犯的家书上门走访。
一位服刑多年的罪犯在日记中写道:“以前总觉得家人抛弃了我,直到女儿在视频里说‘爸爸,我等你回家’,我才真正想好好改造。”亲情的温度,成为推动罪犯主动向善的最强动力。
五、社会协同:从“单方管理”到“资源联动”
教育改造不是监狱的“独角戏”,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四川监狱积极构建“监狱-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网络,汇聚改造合力。
与民盟、共青团等组织合作,引入志愿者开展“法律讲堂”“职业规划辅导”;与社区矫正机构建立衔接机制,提前为即将出狱的罪犯制定过渡方案;甚至联合企业建立“就业帮扶基地”,承诺“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刑释人员”。在雅安监狱,一家本地物流公司常年接收即将出狱的驾驶员学员,负责人坦言:“他们经过监狱的系统培训,比社会招聘的新手更守规矩、更可靠。”
这种开放式的改造模式,不仅降低了再犯罪风险,更让罪犯感受到“社会没有放弃我”的信任,从根本上激发其自我革新的内生动力。
从文化唤醒到技能赋能,从心理重构到亲情联结,再到社会协同——四川监狱的创新实践证明,教育改造的本质不是简单的“约束”,而是通过科学方法唤醒人性光辉,帮助罪犯重建正确的价值观、生存技能与社会联结。当高墙内的每一次教育尝试都指向“让罪犯成为更好的人”,当每一项创新措施都紧扣“提升改造质量”的核心目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组组数据的变化,更是一个个曾经迷失的灵魂重新找到人生方向的希望。这或许正是刑事司法文明最温暖的注脚。
分析完毕

可乐陪鸡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