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宁县烟叶产业如何通过规模化种植和产业链延伸成为巩固脱贫成果的核心支柱? 洛宁县烟叶产业如何通过规模化种植和产业链延伸成为巩固脱贫成果的核心支柱?怎样通过具体路径让烟农稳定增收、乡村持续发展?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如何让传统农业产业既扛起“致富旗”又守好“防返贫底线”,是许多县域面临的现实课题。洛宁县作为豫西重要烟叶产区,曾依托烟叶种植带动大量农户脱贫,但随着市场环境变化和脱贫群众对稳定收入的需求升级,“小散弱”的种植模式与单一的产业链条逐渐显现出抗风险能力不足、附加值偏低等问题。如何通过规模化种植提升效益,怎样靠产业链延伸创造更多就业增收机会,成为洛宁县将烟叶产业打造成巩固脱贫成果核心支柱的关键命题。
一、规模化种植:从“单打独斗”到“握指成拳”的效益跃升
过去洛宁县烟叶种植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地块零碎、技术参差不齐,不仅生产成本高,还难以形成市场议价能力。近年来,当地通过“三整合”推动规模化升级:整合土地资源,由村集体牵头流转连片耕地,建设标准化烟田,目前全县已建成500亩以上集中连片区32个;整合种植主体,培育职业烟农和家庭农场,鼓励脱贫户以土地入股或务工参与,全县规模种植户占比从2018年的35%提升至2023年的68%;整合服务力量,组建农机合作社、植保服务队,推广机械化移栽、无人机飞防等技术,亩均用工从12个降至7个,成本降低约20%。
“以前自家种5亩烟,施肥打药全靠人工,一年忙到头挣不到2万块;现在加入合作社种20亩连片地,合作社提供机械和指导,扣除成本净赚8万多。”城郊乡烟农张建国的话,道出了规模化种植带来的实实在在收益。规模化不仅让烟农收入翻番,更通过稳定的种植面积保障了收购需求,为产业链下游加工提供了充足原料。
二、产业链延伸:从“卖原料”到“做品牌”的价值挖掘
单纯依靠烟叶销售,农民只能获得种植环节的微薄利润。洛宁县瞄准“全链条增值”,重点向烘烤、分级、加工、销售等环节延伸:前端建强烘烤体系,推广智能化电烤房,由合作社统一烘烤管理,将烟叶等级合格率从75%提高到89%,每亩增收约1200元;中端培育本地加工企业,引进烟叶复烤厂和生物质燃料厂,将废弃烟杆、烟末转化为有机肥和燃料,既解决环保问题,又创造200余个就业岗位;后端打造特色品牌,开发烟薯间作、烟菜轮作等生态种植模式,延伸出“烟田蜂蜜”“烟地蔬菜”等副产品,带动周边农户多元增收。
以烟叶复烤厂为例,该厂年加工烟叶超10万担,不仅优先收购本地烟叶,还吸纳脱贫户就业35人,人均月工资超过3000元。“以前烟叶收完就没事干,现在厂里上班有固定收入,还能照顾家里老人孩子。”在复烤厂工作的脱贫户李大姐说。产业链的延伸,让烟叶产业的“溢出效应”覆盖了更多群体。
三、联农带农机制:从“单向输血”到“共同造血”的长效保障
要让烟叶产业真正成为脱贫成果的“压舱石”,关键要建立让群众持续受益的利益联结模式。洛宁县探索出“企业+合作社+农户+村集体”的四方共赢机制:烟草公司提供技术指导和保底收购,合作社组织生产并分红,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务工、种植获得多份收入,村集体通过土地流转服务费和管理费增收。数据显示,2023年全县烟叶产业带动脱贫户8600户,户均年增收2.3万元;187个行政村通过烟叶税收和集体土地入股实现村均增收15万元以上。
当地还针对脱贫户推出“技术帮扶套餐”——免费提供烟苗、肥料补贴,组织烟叶技术员“一对一”指导,确保“不会种有人教、种不好有人管”。这种“扶上马再送一程”的精准服务,让脱贫群众既能“跟着干”,更能“自己闯”。
| 对比维度 | 传统分散种植模式 | 规模化+产业链延伸模式 | |----------------|------------------------------|------------------------------| | 户均种植面积 | 3-5亩 | 15-30亩(职业烟农) | | 亩均纯收入 | 约1800元 | 约4500元(含务工、副业) | | 就业带动人数 | 主要为种植户家庭(约2人/户) | 种植+加工+服务(约5-8人/百亩)| | 抗风险能力 | 受市场波动影响大 | 订单收购+多元增收 |
洛宁县烟叶产业的实践证明,巩固脱贫成果不能只靠短期救济,而要通过产业的内生动力实现可持续增收。当规模化种植解决了“种得好”的问题,产业链延伸破解了“卖得值”的难题,联农带农机制保障了“得实惠”的公平,烟叶产业自然成为群众信得过、靠得住的“致富引擎”。未来,随着智慧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深加工链条的进一步拓展,这条“金叶路”还将为更多乡村带来稳稳的幸福。

红豆姐姐的育儿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