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海洋技师学院的海洋特色专业如何与国际渔业船员培训资质相结合?
青岛海洋技师学院的海洋特色专业如何与国际渔业船员培训资质相结合?该怎样将学院深耕多年的海洋教育体系与国际通行的船员能力标准精准对接?
在航运全球化与渔业资源跨国开发的大背景下,国际渔业船员不仅需要掌握基础的航海技能,更要符合《国际海事劳工公约》《STCW公约》等国际法规要求。青岛海洋技师学院作为国内较早开设海洋特色专业的高职院校,其航海技术、海洋渔业技术等王牌专业,天然具备对接国际标准的实践基础——但如何让这些专业培养的人才真正拿到“全球通行证”?这既是对学院教学体系的考验,也是中国职业教育参与国际规则衔接的关键切口。
一、专业课程体系:从“本土适配”到“国际对标”的重构
青岛海洋技师学院的海洋特色专业(如航海驾驶、轮机管理、远洋渔业捕捞)传统上侧重国内渔业作业规范与区域航海需求,而国际渔业船员培训资质(如联合国粮农组织FFA认证、国际海事组织IMO标准)更强调跨文化协作、应急医疗、多语言沟通等综合能力。两者的核心差异,本质上是“技能深度”与“规则广度”的互补。
具体衔接路径可分为三步:
1. 课程模块嵌入:在现有专业必修课中增加《国际海事法规解读》《远洋渔业国际公约实务》《多语言航海英语》等选修模块,将STCW公约中的“船舶安全操作”“应急响应程序”等内容拆解为实训任务;
2. 教材同步更新:联合中国渔业互保协会、国际海事培训机构(如WMU世界海事大学),编译《国际渔业船员操作手册》等双语教材,替换原有侧重国内作业流程的案例库;
3. 实训标准升级:按照国际渔船安全检查清单(如ISSC证书要求),改造校内航海模拟器与渔业实训船,增设“跨洋航行通信模拟”“不同国籍船员协作演练”等场景。
关键问题1:现有课程与国际资质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 对比维度 | 学院现有课程重点 | 国际资质核心要求 |
|----------------|------------------------------|------------------------------|
| 法规知识 | 国内《渔业法》《海上交通安全法》 | IMO STCW公约、MLC 2006劳工公约 |
| 语言能力 | 基础航海汉语沟通 | 英语(至少A2级海事英语水平) |
| 应急处理 | 国内近海常见事故处置 | 全球海域极端天气/海盗应对 |
二、师资力量:从“经验型”到“国际认证型”的转型
国际渔业船员培训资质的授课教师需持有“国际海事培训师(ITF)”或“渔业安全指导员(FFA认证)”等资格证书,而学院部分资深教师虽拥有多年远洋渔船指导经验,却缺乏国际规则的系统培训。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引进来”与“走出去”双轨并行。
具体措施包括:
- 外部引进:聘请具有国际航运公司任职经历(如马士基、中水集团远洋渔业板块)的高级船长、轮机长担任兼职教授,重点讲授“国际渔船管理模式”“多国船员团队协调”等实战内容;
- 内部培养:选拔骨干教师参加国际海事组织(IMO)举办的“STCW履约培训”、FAO(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渔业安全讲师研修班”,考取国际认可的培训资质;
- 校企共研:与中水集团、山东海洋集团等开展“订单式师资共建”,由企业派遣外籍船员参与教学研讨,帮助教师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逻辑。
关键问题2:师资转型的难点与突破口是什么?
- 难点:教师长期专注国内教学,对国际规则的动态更新(如2023年STCW公约关于电子海图的新要求)敏感度不足;
- 突破口:通过“国际证书+企业实践”组合模式,例如要求教师每3年完成一次国际渔船跟岗实习(如跟随远洋鱿钓船赴秘鲁外海作业),同步备考国际海事培训师资格。
三、实训基地:从“模拟场景”到“真实生态”的延伸
国际渔业船员的实际工作环境复杂多变——可能涉及公海捕捞、极地航行、多国港口停靠等场景,而学院现有的校内实训基地(如航海模拟器、小型渔船)难以完全复刻这种真实性。因此,构建“校-企-港”联动的实训网络是关键。
具体实践方向:
- 校内升级:在现有航海模拟器中接入全球真实海图数据(如Jeppesen电子海图),增设“跨时区航行调度”“不同国家港口国检查(PSC)模拟”等功能;渔业实训船加装卫星通信设备,模拟远洋作业中的实时数据传输;
- 企业合作:与中水集团“远洋9号”等大型远洋渔船签订实训协议,每年选派学生参与3-6个月的随船实习,由船长按国际标准指导捕捞作业、渔获保鲜、应急逃生等全流程操作;
- 国际联动:与斯里兰卡、印尼等渔业资源丰富国家的职业培训机构合作,建立“海外短期实训基地”,让学生体验不同海域的作业规范(如热带海域防鲨网使用、寒带海域破冰船协作)。
关键问题3:如何验证实训效果是否符合国际标准?
可通过“三重认证”机制:一是学生完成实训后参加国际海事组织认可的“渔业船员适任证书考试”(如FFA Level 2);二是邀请国际验船师(如DNV船级社专家)对实训基地进行评估;三是跟踪毕业生在国际渔船上的留用率与晋升情况(如是否能在1年内晋升为作业组长)。
四、政策衔接:从“地方探索”到“国家战略”的支撑
中国正积极推动航运业高水平对外开放,《“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加强高素质船员队伍建设,推动国际海事培训合作”。青岛作为“一带一路”海上合作支点城市,其海洋职业院校的国际资质对接工作,本身就具备政策试验田的价值。
学院可抓住的机遇包括:
- 申请成为“交通运输部国际海事培训基地(渔业方向)”试点单位,获取课程开发与师资培训的专项资金支持;
- 参与农业农村部“远洋渔业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将学院的专业标准纳入全国渔业船员培训大纲参考体系;
- 借助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的政策优势,探索“学历证书+国际职业资格”双认证模式(如毕业同时获得学院航海技术文凭+IMO认可的STCW证书)。
当青岛海洋技师学院的海洋特色专业与国际渔业船员培训资质逐步实现深度融合,其意义远不止于培养一批能开船、会捕鱼的“技术工人”——更是为中国职业教育参与全球人才标准制定提供了鲜活样本。从课程体系的精准对标,到师资力量的国际转型,再到实训场景的真实延伸,每一步都在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如何让中国的海洋教育,真正走向深蓝、融入世界。
分析完毕

葱花拌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