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国际发布的清廉指数(CPI)与行贿指数(BPI)分别衡量什么?其数据来源和评分标准有何差异?这两个国际关注度极高的指标,究竟如何反映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腐败治理水平?它们背后的数据采集逻辑与评价体系又存在哪些本质区别?
一、核心概念:CPI与BPI分别衡量什么?
透明国际(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反腐败非政府组织之一,自1995年起发布清廉指数(Corruption Perceptions Index,CPI),2011年后新增了行贿指数(Bribe Payers Index,BPI),两者虽同属腐败评价工具,但聚焦维度截然不同。
1. 清廉指数(CPI):聚焦“被感知的国内公共部门腐败程度”
CPI的核心目标是评估各国政府公共部门的廉洁程度,具体表现为国际社会对一国“公务员、政府机构在行使公共权力时是否存在受贿、挪用公款、权力寻租等腐败行为的整体观感”。它并非直接测量实际发生的腐败案件数量(这类数据往往因统计口径差异难以横向对比),而是通过整合多个国际权威机构的调研结果,形成对公共部门腐败的“主观认知综合评分”。
2. 行贿指数(BPI):追踪“本国企业在海外行贿倾向”
BPI则将视角转向跨国商业活动中的主动腐败行为,重点考察“来自不同国家的企业在向外国政府官员行贿以获取合同、许可或其他商业利益时的普遍程度”。简单来说,它衡量的是“本国企业走出去时,是否会为了商业目的向其他国家公职人员支付不正当款项”,反映的是企业层面的“输出型腐败”风险。
二、数据来源:谁在提供信息?如何收集?
CPI与BPI的评价基础均依赖第三方数据,但具体的数据采集主体、覆盖范围和采集方式存在显著差异。
| 维度 | 清廉指数(CPI) | 行贿指数(BPI) | |--------------|--------------------------------------------------------------------------------|--------------------------------------------------------------------------------| | 主要数据源 | 汇总全球10-15家知名机构的调研结果(如世界银行“全球治理指标”、世界经济论坛“高管意见调查”、政治与经济风险咨询公司PERC报告等) | 基于透明国际自主设计的问卷调查,针对全球主要经济体的企业高管(通常覆盖建筑业、能源业等易发生贿赂的行业) | | 覆盖对象 | 全球约180个国家和地区(以主权国家为主) | 主要聚焦28个经济规模较大的出口国(如德国、美国、中国、巴西等) | | 采集方式 | 二手数据整合——直接引用其他机构已发布的调研结论,不进行原始问卷发放 | 原始数据采集——通过向企业决策者发放结构化问卷,询问其对特定国家企业行贿可能性的主观判断 |
例如,CPI中某国的得分可能综合了“世界银行对该国公共部门透明度的评分”“世界经济论坛高管对当地腐败严重程度的打分”“非政府组织对司法系统独立性的评估”等多来源数据;而BPI则是透明国际直接向欧美亚企业高管提问:“您认为来自X国的企业在与您所在国政府打交道时,行贿的可能性有多高?”再通过加权计算得出结果。
三、评分标准:数字背后的评价逻辑有何不同?
尽管两者最终都以0-100分(或0-10分旧制)的量化形式呈现,但评分维度和权重分配完全不同。
1. CPI评分:公共部门腐败的“综合印象分”
- 满分机制:早期采用0-10分制(2012年后调整为0-100分),分数越高代表公共部门越廉洁(如100分表示“几乎无腐败”,0分表示“极度腐败”)。
- 计算逻辑:将所有来源的调研数据标准化后取平均值(例如某国在5份报告中分别获得7分、6.5分、8分、7.2分、6.8分,经处理后综合为7.1分,对应CPI得分)。
- 关键限制:仅反映“被感知”的腐败程度,不区分腐败类型(如政治腐败vs基层腐败),也不验证具体案例真实性。
2. BPI评分:企业行贿倾向的“行业风险分”
- 满分机制:同样采用0-10分制(后调整为0-100分),分数越高说明该国企业向海外政府行贿的可能性越低(如100分代表“几乎不行贿”,0分代表“普遍行贿”)。
- 计算逻辑:基于企业高管对“X国企业在以下场景(如获取政府合同、申请许可证)中行贿的概率”的评分,按行业、地区加权计算(例如德国企业在建筑行业的行贿倾向得分,会与能源行业分开统计后再综合)。
- 核心关注点:突出“主动行贿行为”的行业特征——资源密集型行业(如采矿、基建)通常得分更低,因为这类领域更依赖政府审批。
举个现实例子:2022年CPI中,丹麦以90分位列榜首(公共部门极廉洁),而索马里仅12分(公共部门腐败严重);同年BPI中,荷兰企业以8.8分排名靠前(海外行贿倾向低),而俄罗斯企业仅6.1分(行贿可能性较高)。两者的差异直观体现了“国内廉洁”与“海外行贿”是两个独立但关联的评价维度。
四、现实意义:为什么需要同时关注这两个指数?
对普通公众而言,CPI能帮助判断“去某个国家旅游、投资时,当地政府是否可能存在权力滥用风险”;对企业来说,BPI则提示“与某国企业合作时,需警惕其可能在第三国通过贿赂获取优势”。而对政策制定者,两个指数的对比更能揭示问题——例如某国CPI得分较高(公共部门廉洁),但BPI得分较低(本国企业海外行贿多),可能意味着“国内管得严,但企业为了海外市场突破规则”。
常见问题解答
-
Q:CPI和BPI的数据每年都会更新吗?
A:是的,CPI通常每年发布一次(1月左右),BPI因调查成本较高,约每2-3年更新一次(最新版为2011年,后续未定期发布)。 -
Q:为什么有些国家CPI得分高但民众仍感觉腐败严重?
A:CPI依赖国际机构的“外部视角”,可能无法完全反映本地居民的实际体验(比如某些国家官僚体系效率高但基层微腐败普遍)。 -
Q:企业如何利用BPI数据规避风险?
A:跨国企业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可优先考虑BPI得分高的国家企业(如北欧、德国企业),降低合作中被卷入行贿丑闻的概率。
【分析完毕】
透明国际通过CPI与BPI这两把“尺子”,从不同角度刻画了全球腐败治理的复杂图景——前者是公共部门的“廉洁镜子”,后者是企业行为的“风险警示牌”。理解它们的差异,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客观地看待国际排名,更能为个人、企业的跨国活动提供务实参考。

可乐陪鸡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