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江苏建设中,如何通过基层专项检查与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创新?
清廉江苏建设中,如何通过基层专项检查与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创新?这一问题的核心不仅在于“怎么做”,更在于如何让基层监督从“有形覆盖”转向“有效覆盖”,如何通过机制创新真正堵住权力寻租的“微漏洞”。
基层专项检查:从“常规动作”到“精准出击”的破局
基层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廉政风险的“高发地带”。过去一些地方开展专项检查时,常存在“走过场”“一刀切”问题——检查清单照搬上级模板,重点不突出;检查人员“走马观花”,对村(社区)小额工程招标、惠民资金发放等“小微权力”运行细节关注不足;发现问题后整改跟踪不到位,导致“查完就算”“雨过地皮湿”。
要让专项检查真正“带电”,需聚焦三个转变:
一是靶向定位,锁定“关键领域”。 结合江苏基层实际,重点围绕集体“三资”管理(资金、资产、资源)、征地拆迁补偿、低保医保审核、乡村振兴项目落地等群众反映集中的领域,建立“年度重点检查目录”。比如针对苏北农村宅基地审批中可能存在的“人情批地”“超面积建房收费”问题,专项检查可细化到审批流程中的每个签字环节;针对苏南集体经济强村的厂房租赁,重点核查合同签订是否公开透明、租金是否足额入账。
二是方式创新,下沉“一线取证”。 改变“坐在会议室听汇报”的模式,采取“四不两直”(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方式,联合审计、财政等部门组建“机动小组”,通过调取银行流水、核对台账凭证、走访受益群众等方式,核查资金流向与实际用途是否一致。例如南京市某街道在检查老旧小区改造资金时,通过比对施工方收款账户与报账账户,发现某社区干部虚增工程量套取资金的问题线索。
三是结果运用,强化“闭环管理”。 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实行“清单化交办+销号式整改”,明确整改时限和责任人,并通过“回头看”验证效果。同时,将检查结果与基层干部考核、评优挂钩,对反复出现同类问题的单位开展“蹲点解剖”,推动从个案整改向制度完善延伸。
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从“被动防御”到“主动预控”的升级
如果说专项检查是“治已病”,那么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则是“防未病”。当前基层廉政风险防控普遍存在“三化”问题:风险排查“表面化”(仅列举岗位名称,未深入分析具体操作环节的风险点)、防控措施“笼统化”(如“加强教育”“严格监督”,缺乏针对性)、动态管理“滞后化”(对新出现的权力事项或业务流程变化未及时调整防控策略)。
要让防控机制真正“长牙带刺”,需抓住三个关键:
一是精准画像,摸清“风险底数”。 组织基层干部对照岗位职责,逐项梳理权力运行流程图,重点标注“自由裁量权较大”“涉及资金物资分配”“审批环节多人经手”等易滋生腐败的节点。例如苏州市某乡镇在梳理村级财务岗位风险时,发现“备用金借支审批”环节存在“经办人既是申请人又是证明人”的漏洞,随即将该环节拆分为“申请—审核—复核”三人独立操作,压缩了违规操作空间。
二是分层设防,构建“立体网络”。 针对不同层级风险采取差异化措施:对高风险岗位(如乡镇财政所所长、村会计)实行“定期轮岗+重点监控”,规定任职满5年必须交流;对中风险环节(如惠民补贴申报审核)推行“双随机抽查+群众评议”,每季度抽取20%的申请对象上门核实;对低风险但高频事项(如办公用品采购)通过“集中比价+线上留痕”简化流程,减少人为干预机会。南通市通州区推行的“廉政风险防控指数”,将各村(社区)的风险等级分为红、黄、绿三色,红色等级的单位每月接受专项督查,绿色等级的单位适当减少检查频次,实现资源精准投放。
三是科技赋能,打通“数据壁垒”。 利用大数据平台整合民政、农业农村、住建等部门的业务数据,通过比对分析发现异常线索。比如通过比对低保对象的家庭房产、车辆登记信息与申报资料,筛查是否存在“错保”“骗保”;通过监测工程项目招标公告发布时间与中标结果公示时间的间隔,发现是否存在“定向围标”嫌疑。无锡市滨湖区搭建的“基层公权力监督平台”,已实现村级工程招标、集体资产出租等12类事项的全流程线上办理,系统自动拦截“报价明显偏离市场价”“审批流程缺失”等异常操作,今年以来已预警并处置问题线索47条。
专项检查与防控机制的协同:从“单兵作战”到“系统集成”的深化
专项检查与廉政风险防控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检查是发现风险的“探测器”,能为防控机制优化提供现实依据;防控是堵塞漏洞的“防火墙”,能减少检查中发现问题的概率。二者的深度融合,需要建立“检查—反馈—完善—再检查”的动态循环。
具体实践中,可探索“三项机制”:
一是信息共享机制。 检查组在开展专项检查时,同步收集基层单位的风险防控台账、制度文件等资料,分析现有防控措施的薄弱环节;防控部门则将日常监测到的高频风险点(如某类补贴发放错误率较高)反馈给检查组,作为下一轮专项检查的重点方向。
二是联合研判机制。 定期组织纪检监察、审计、财政及基层业务骨干召开“风险会商会”,针对检查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如多个村存在“同一工程拆分规避招标”现象),共同研究制定统一的防控标准(如明确“单项工程预算超过10万元必须公开招标”)。
三是考核倒逼机制。 将专项检查的有效性与防控机制的健全性纳入对乡镇(街道)党(工)委的全面从严治党考核指标,对因防控机制缺失导致问题频发的单位,严肃追究相关领导责任;对通过创新防控措施实现“零违纪”的基层单位,给予表彰并在资源分配上予以倾斜。
关键问题问答与对比参考
| 常见疑问 | 基层专项检查的解决思路 | 廉政风险防控的对应措施 |
|---------|----------------------|----------------------|
| “小微权力”运行不透明,群众监督难参与怎么办? | 检查时重点核查村务公开栏内容是否完整(如工程招标结果、补贴发放名单),推动“线上+线下”同步公开(通过微信群、村务APP推送信息)。 | 在防控机制中明确“必须公开”的权力事项清单,要求所有涉及群众利益的事项在决策前公示3个工作日,并设置群众意见反馈渠道。 |
| 基层干部对廉政风险认识不足,存在侥幸心理怎么办? | 检查中通过案例通报(如周边县区同类岗位违纪违法典型)开展“现场教育”,让干部直观感受违规后果。 | 将风险防控培训纳入基层干部年度必修课,针对不同岗位定制“风险提醒手册”(如村会计岗位重点标注“现金管理”“票据审核”风险点)。 |
| 新政策落地(如乡村振兴项目)带来新的廉政风险怎么办? | 专项检查提前介入,对政策执行初期的流程设计(如项目申报条件、验收标准)进行合规性审查。 | 动态更新风险防控清单,针对新业务环节开展“情景模拟演练”(如模拟工程验收中的“吃拿卡要”场景,强化干部底线意识)。 |
清廉江苏建设的根基在基层,活力也在基层。通过基层专项检查的“精准滴灌”与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系统防护”,既能及时清除已经出现的“病灶”,更能从根本上增强基层权力运行的“免疫力”。当每一笔惠民资金都经得起阳光检验,每一项民生工程都立得起群众口碑,清廉江苏的底色才会愈发鲜亮。
分析完毕

红豆姐姐的育儿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