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劝学朗读”提升学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 ?学生为何读了很多文言文仍理解困难,朗读真能成为突破口吗?
在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发现学生面对文言文常陷入“背了译文仍不懂原文”的困境——字词能翻译,句子会拆分,可一旦脱离注释,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就变得模糊。这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根源往往在于缺乏对文言语感的深度浸润。而“劝学朗读”(此处特指以《荀子·劝学》为代表的经典文言篇目为载体,通过有层次的诵读训练),恰恰能通过声音的反复碰撞,激活学生对文言的直觉感知,进而推动从“读通文字”到“读懂文意”的跨越。
一、为什么“劝学朗读”能成为文言理解的钥匙?
很多学生觉得文言文像“加密文字”,本质上是因为现代汉语的语音节奏、虚词用法与古代差异显著。《劝学》作为文言经典,其语言凝练却逻辑清晰(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递进论证),且包含大量高频文言现象(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通过有针对性的朗读,学生能在声音的流动中自然捕捉这些规律。
举个课堂实例:某初中班级初次接触《劝学》时,80%的学生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日”仅理解为“日子”,但经过连续一周的晨读训练后,学生逐渐注意到“日”与其他动词的搭配节奏(“日/参省乎己”),进而自主推断出“每天”的含义——这就是声音节奏对语义的暗示作用。
二、从“读准”到“读透”:三阶朗读法的具体操作
要真正通过朗读提升理解能力,需设计阶梯式的训练目标,避免机械重复。以下为经过多校实践验证的有效方法:
1. 初阶:正音断句,建立文言语感基础
目标:解决“读不通”的问题,熟悉文言基本发音规则与停顿逻辑。
- 操作步骤:
- 教师先范读全文(重点突出虚词“之”“而”“焉”的轻读与重读差异,如“吾尝跂而望矣”的“而”需轻短,表顺承;“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的“而”需稍重,表结果);
- 学生跟读时用“/”标记自然停顿(如“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并通过拍手打节奏强化记忆;
- 常见易错点专项纠正(如“虽有槁暴”中“有”通“又”读yòu,“暴”通“曝”读pù)。
2. 中阶:语气揣摩,感知作者情感逻辑
目标:解决“读不活”的问题,体会文言文的论证气势与情感倾向。
- 操作步骤:
- 分析文本情感脉络(《劝学》整体是“劝勉—论证—总结”的激励基调,但局部有变化: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语气加重,表强调;“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带惋惜);
- 设计对比朗读任务(如小组分别用“平淡陈述”和“激情劝诫”两种风格读“蚓无爪牙之利……用心躁也”,体会不同语气对论点说服力的影响);
- 结合背景知识深化理解(荀子写《劝学》是为了纠正当时“学在官府”衰落后人们对学习的轻视,因此文中多用比喻论证拉近与读者距离)。
3. 高阶:思辨共读,链接文本与现实认知
目标:解决“读不懂”的问题,通过朗读触发对文意的主动思考。
- 操作步骤:
- 设置“问题导向式朗读”(如读到“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时,提问:“这里的‘假’仅仅是‘借助工具’吗?联系生活中‘借力’的例子说说”);
- 组织“朗读+批注”活动(学生在朗读过程中随时标注疑问点,如“为什么说‘蟹六跪而二螯’却‘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随后小组讨论并尝试用原文语句解答);
- 延伸对比阅读(如对比《论语》“学而时习之”与《劝学》“学不可以已”,通过朗读体会儒家不同学派的学习观差异)。
三、常见误区与针对性改进策略
在实践中,部分教师或学生容易陷入“为读而读”的误区,导致效果打折。以下是典型问题及解决方法:
| 误区表现 | 错误原因 | 改进方案 |
|-------------------------|-----------------------------------|---------------------------------------|
| 只求声音洪亮,忽视文本细节 | 未将朗读与文意理解关联 | 朗读前先梳理段落大意,明确每句核心含义 |
| 单一齐读,缺乏个性化体验 | 学生被动跟随,未调动主动思考 | 增加自由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多样形式 |
| 读完即止,不做理解反馈 | 未形成“朗读—思考—表达”的闭环 | 每次朗读后设置1-2个开放性问题(如“这一段用比喻论证想说明什么?”) |
四、朗读之外的辅助支撑:让文言理解更立体
单纯的朗读虽有效,但结合其他方法能进一步巩固效果:
- 可视化辅助:用思维导图梳理《劝学》的比喻体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喻学习可提升,“跂而望”“登高博见”喻借助外物),朗读时对照图表强化逻辑关联;
- 生活迁移:鼓励学生用文言句式记录日常学习感悟(如“今日背书三遍,明日默写无误,信乎积累之功也”),通过输出倒逼输入;
- 跨学科联动:结合历史课了解战国时期教育背景,结合心理学课分析“学习迁移”原理(对应《劝学》“善假于物”的现代解读)。
文言文理解的终极目标,不是让学生变成“翻译机器”,而是培养其对传统文化的共情力与思维穿透力。“劝学朗读”恰恰提供了这样一条路径——在抑扬顿挫的声音里,学生触摸到的不仅是文字的表面,更是古人传递的学习智慧与精神力量。当朗朗书声与千年文本同频共振时,那些曾经晦涩的“之乎者也”,终将化作滋养心智的甘露。
【分析完毕】

蜜桃mama带娃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