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晓东作为哈药股份副总裁兼董秘,在公司战略转型中如何优化销售体系与产品定位?
孟晓东作为哈药股份副总裁兼董秘,在公司战略转型中如何优化销售体系与产品定位?面对医药行业政策收紧、消费需求升级的双重压力,这一问题不仅关乎企业短期业绩增长,更直接影响其长期市场竞争力——如何在传统优势与新兴需求间找到平衡点,通过精准的产品定位和高效的销售网络重构,推动哈药从“规模驱动”向“价值驱动”转型?
一、行业变局下的转型必要性:哈药面临的核心挑战
当前医药行业正经历三大关键变化:带量采购常态化压缩仿制药利润空间、消费者对健康产品的个性化需求激增、数字化渠道重构传统销售链路。作为老牌药企,哈药虽拥有“盖中盖”“护彤”等经典品牌,但原有销售体系依赖线下经销商层级过多,导致终端响应滞后;产品定位偏重基础治疗领域,与当下“预防保健+精准治疗”的消费趋势存在错位。这些问题直接反映在财报中——近三年传统药品板块增速放缓,而保健品及OTC新品的市场渗透率不足15%。
核心矛盾点:老渠道效率低与新需求捕捉慢并行,旧产品结构单一与多元化竞争加剧碰撞。若想在转型中突围,必须从“卖什么”(产品定位)和“怎么卖”(销售体系)两端同步破局。
二、产品定位优化:从“广覆盖”到“精聚焦”的战略调整
产品是企业与消费者的第一触点,哈药需基于自身研发基础与市场需求,重新梳理产品矩阵的优先级。
1. 经典产品:价值重塑,激活存量优势
针对“盖中盖”(补钙)、“护彤”(儿童感冒药)等年销售额超10亿的老品牌,需摆脱“低价走量”的传统思路,通过成分升级(如添加维生素D3提升钙吸收率)、剂型创新(推出儿童咀嚼片、老年液体钙)、场景延伸(绑定体检套餐推广补钙理念),强化“专业可靠”的品牌心智。例如,护彤可联合儿科诊所推出“感冒分级护理指南”,将药品使用场景从“应急治疗”延伸至“家庭健康管理”。
2. 新兴品类:需求导向,填补市场空白
结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治未病”的政策导向,重点布局三大方向:
- 功能性食品:利用哈药在营养补充剂领域的原料优势(如黑龙江本地药材资源),开发针对职场人群的“抗疲劳草本饮料”、中老年人的“肠道微生态调节剂”;
- 家用检测器械:与智能硬件厂商合作,推出便携式血压血糖双测仪、儿童体温监测贴,通过“器械+数据服务”形成复购粘性;
- 差异化处方药:聚焦肿瘤辅助治疗、慢性病并发症管理等领域,与科研机构联合申报独家剂型(如缓释片、透皮贴剂),避开集采红海。
关键动作:建立“市场洞察-研发立项-临床验证-上市推广”的快速响应机制,每季度收集药店、电商平台销售数据及消费者反馈,动态调整产品组合。
三、销售体系重构:从“层级分销”到“直达终端”的效率革命
传统医药销售依赖“厂家→省级代理→地市经销商→药店/医院”的多级渠道,不仅利润被层层分摊,更难以获取终端真实需求。哈药需构建“线上线下融合、B端C端协同”的新型网络。
1. 线下渠道:扁平化+专业化,提升终端掌控力
- 经销商优化:淘汰年销售额低于500万的小型代理商,重点扶持区域龙头,通过“独家经销权+数字化系统对接”(要求其接入哈药ERP平台,实时共享库存、动销数据),将渠道层级压缩至“厂家→区域平台商→终端”两级;
- 终端赋能:针对连锁药店开展“店员专业培训计划”(如每月举办儿童用药、慢病管理专题讲座),提供定制化陈列物料(如“家庭常备药箱”组合堆头),并设置“销售返点+会员引流奖励”;针对医院端,组建学术推广团队,通过真实世界研究数据(RWS)向医生传递产品的差异化疗效。
2. 线上渠道:私域流量+电商矩阵,触达年轻客群
- 公域平台运营:在京东健康、阿里大药房开设品牌旗舰店,针对不同产品线设计专属页面(如保健品突出“原料溯源”,药品强调“适应症说明”),并通过直播带货(邀请三甲医院医生参与)、短视频科普(解析常见用药误区)引流;
- 私域社群沉淀:通过线下门店扫码、线上活动领券等方式收集用户信息,按年龄(儿童/中老年)、需求(补钙/增强免疫)划分社群,定期推送个性化健康方案(如“更年期女性营养补充指南”),并引导至小程序完成复购。
3. 数据驱动:全链路监控,实现精准决策
搭建统一的销售数据分析平台,整合ERP(库存)、CRM(客户)、电商平台(流量)等多维度数据,重点监测三项指标:
- 动销率(终端月均出货量/进货量):低于60%的产品需调整铺货策略或优化包装;
- 复购周期(同一用户再次购买间隔):功能性食品的理想复购周期应控制在30-45天,过长则需加强用户提醒;
- 渠道贡献比:线上渠道占比超过40%的品类(如保健品),可加大数字营销投入;线下仍为主力的药品(如急救药),需强化终端覆盖密度。
四、关键问题与应对策略:孟晓东需重点关注的实操要点
| 问题类型 | 具体表现 | 解决方案 |
|------------------|---------------------------|---------------------------------------|
| 产品定位模糊 | 新品与竞品同质化严重 | 做细分市场调研(如针对北方高寒地区推出“关节养护”功能食品) |
| 渠道利益冲突 | 经销商抵触扁平化改革 | 设置过渡期补贴(前半年保留原有返利比例的80%),逐步引导转型 |
| 数字化能力不足 | 内部系统数据孤岛 | 引入第三方SaaS服务商,打通生产、销售、物流环节信息流 |
| 消费者信任度下降 | 老品牌被贴上“传统”标签 | 通过“工厂开放日”“研发过程直播”展示品质管控流程 |
从经典品牌的价值唤醒到新兴品类的精准卡位,从多层渠道的瘦身优化到数字工具的深度应用,哈药股份的战略转型本质上是一场“以用户为中心”的系统重构。孟晓东作为连接决策层与执行层的关键角色,既要保持对医药行业政策趋势的敏锐嗅觉,又需具备将战略意图转化为具体动作的落地能力——当产品定位更贴近真实需求,销售体系更高效响应市场,这家老牌药企方能在新周期中重拾增长动能。
【分析完毕】

小卷毛奶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