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 首页 传统节日 24节气 企业成立时间 今日 问答 中文/English
首页 > 问答 > 绿色兴安盟在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中采取了哪些创新治沙模式?

绿色兴安盟在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中采取了哪些创新治沙模式?

爱吃泡芙der小公主

问题更新日期:2025-11-17 19:25:59

问题描述

绿色兴安盟在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中采取了哪些创新治沙模式?绿色兴安盟在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中采取了哪些创新
精选答案
最佳答案

绿色兴安盟在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中采取了哪些创新治沙模式? 绿色兴安盟在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中采取了哪些创新治沙模式?这些模式如何从根源上扭转“沙进人退”的困局?

绿色兴安盟地处内蒙古东部,曾是科尔沁沙地边缘的重要生态屏障。但过去几十年间,受过度放牧、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这里一度面临“沙埋农田、风蚀牧场”的严峻挑战——沙地南侵吞噬耕地,春季沙尘暴频发影响华北,农牧民生产生活被逼到“与沙抢生存空间”的墙角。当“歼灭战”的号角吹响,兴安盟没有走“硬碰硬”的老路,而是立足本地水热条件、植被特性和农牧民需求,探索出一套“因地制宜、系统治理、科技赋能”的创新治沙模式,让曾经流动的沙丘逐渐披上绿装。


一、“锁边+织网”:构建沙地立体防控体系

科尔沁沙地的特点是“流动沙丘为主,边缘地带扩散快”。兴安盟抓住这一关键,在沙地与农田、牧场的交界处优先布局“锁边工程”,通过种植耐旱固沙的灌木带形成第一道防线。比如在科右中旗的沙地边缘,当地选用柠条、沙柳这类根系发达(主根能扎进地下3米以上)、耐寒耐旱的灌木,以“品字形”密植方式沿风向垂直方向种植,形成宽50米、长近百公里的“绿色围墙”。

更关键的是“织网”——在锁边带内侧,通过网格化种植乔灌草复合植被,把大块沙地分割成小单元控制。具体操作中,以10米×10米的网格为单位,网格节点种樟子松(耐寒乔木),网格线铺柠条(低矮灌木),网格内撒播羊草、冰草(本地优质牧草)。这种“乔灌草三层结构”既能减缓风速,又能让降水渗透保墒,还能为牲畜提供季节性饲料。数据显示,采用该模式后,试点区域的沙地流速降低70%,植被覆盖率从不足10%提升至65%以上。


二、“光伏+治沙”:荒漠化土地的“阳光经济”试验

兴安盟西部沙地光照充足(年日照超3000小时),但传统治沙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农牧民参与积极性不高。当地创新引入“光伏治沙”模式:在轻度沙化土地上架设光伏板阵列,板下种植耐阴牧草,板间空地发展“板下养殖”。

比如科右前旗的某光伏治沙基地,100兆瓦的光伏项目占地3000亩,光伏板高度设计为2.5米(方便机械作业和羊群穿行),板间距留足1.5米。板上发电(年发电量超1.5亿度),板下种沙打旺(一种耐旱豆科牧草,固氮改良土壤),板间放养绒山羊(羊群啃食过高牧草避免遮挡光伏板,粪便还田增加肥力)。这种模式实现了“一地三用”:发电收益覆盖治沙成本,牧草供给周边养殖户,羊群销售带动农牧民增收。据测算,每亩光伏治沙土地的年综合收益比单纯种玉米高2000元以上,还吸引了30多户牧民转型为“光伏牧工”。


三、“以牧促沙”: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的双向奔赴

过去治沙常陷入“只种树不养地”的误区,兴安盟则提出“以牧促沙”——通过调整畜牧业结构,让牛羊成为沙地植被的“天然修剪师”。具体来说,推广“舍饲半舍饲+轮牧”模式:在沙地植被恢复初期,严格限制放牧强度(每公顷草地载畜量控制在0.3个羊单位以下),引导牧民建设标准化棚圈,冬季用储备饲草喂养;待植被覆盖率达40%后,实行季节性轮牧(春季禁牧、夏季划区轮牧),优先在灌木稀疏区放牧,避免牛羊踩踏幼苗。

同时,引进优质肉牛品种(如西门塔尔牛)和耐粗饲绵羊(如草原红羊),这些品种不仅适应沙地环境,还能通过采食灌木嫩枝抑制其过度生长(防止灌木林密度过高影响草本植物)。更关键的是,政府配套建设了“牧草银行”——鼓励农牧民将多余牧草储存,缺草时按市场价兑换,解决了季节性饲草短缺问题。如今,科右中旗的沙地牧场已形成“灌木护土—草本供料—牛羊控密—粪肥还田”的良性循环,牧民人均收入较10年前增长近3倍。


四、“数字治沙”:科技赋能精准监测与决策

治沙不是“靠天吃饭”,兴安盟引入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和地面传感器网络,构建起“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比如在重点沙化区域布设土壤湿度传感器(每平方公里5个)、风速风向仪(每个网格1个),实时传输数据到治沙指挥平台;无人机每月航拍一次,通过AI图像识别技术分析植被覆盖变化、沙丘移动轨迹;卫星遥感数据则用于宏观评估治沙成效(比如对比不同年份的NDVI植被指数)。

这些数据直接指导精准治理——如果某区域土壤湿度持续低于阈值,系统会提示优先采用滴灌造林;若监测到某个沙丘移动速度加快,则加密种植柠条带进行拦截。更值得一提的是,当地还开发了“治沙云课堂”,通过短视频教农牧民识别适生树种、讲解节水灌溉技巧,让科学治沙知识“进村入户”。科技手段的应用,让治沙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治理效率提升40%以上。


常见问题解答

Q1:为什么选择柠条、沙柳这些灌木作为先锋植物?
A:它们根系发达能快速固沙,耐旱耐寒适应性强,且生长周期短(2-3年即可成林),能为后续乔木和草本植物生长创造条件。

Q2:光伏治沙会不会影响原有生态系统?
A:合理设计的光伏板(高度和间距科学)反而能减少地表水分蒸发,板下种植的耐阴植物丰富了生物多样性,关键是控制开发强度避免过度硬化土地。

Q3:普通农牧民如何参与治沙并受益?
A:可以通过“以工代赈”参与植树种草(每天工资150-200元),也能承包沙地种植牧草或养殖(政府提供技术补贴),还能通过“牧草银行”“光伏分红”获得稳定收入。

从“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兴安盟的创新治沙模式没有照搬照抄,而是紧扣当地实际,用系统思维打通“生态修复—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的链条。这些模式或许不能简单复制,但其“因地制宜、科技赋能、利益共享”的核心逻辑,为全国同类沙地治理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