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儿童水饺广告在不同年份的版本中采用了哪些创意策略? 三全儿童水饺广告在不同年份的版本中采用了哪些创意策略?这些策略如何贴合不同年代家长与孩子的需求变化?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年轻父母对儿童食品的要求早已超越“吃饱”层面——既要安全营养,又要激发孩子食欲,还要传递科学喂养理念。作为国内速冻食品头部品牌,三全儿童水饺自上市以来持续通过广告传递产品价值,但其广告创意并非一成不变。不同年份的版本中,三全精准捕捉社会趋势与家庭育儿观念的变迁,通过差异化的创意策略打动目标人群。以下从策略演变的核心维度展开分析。
一、早期(2010-2015年):聚焦“营养强化”的功能说服策略
2010年前后,国内儿童食品市场尚处起步阶段,家长最关注的是“孩子能不能吃饱”“营养够不够全面”。这一时期的三全儿童水饺广告以“营养专家背书+成分可视化”为核心策略。
广告画面常出现穿白大褂的“营养师”形象,配合图表讲解:“每颗水饺含优质蛋白XX克,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比普通水饺多30%蔬菜”。产品镜头刻意放大馅料切面——胡萝卜粒、玉米粒、猪肉糜分层清晰,甚至用动画演示“饺子皮添加了钙强化剂”。语言风格直接,比如“专为3-12岁儿童研制”“一顿吃够每日所需铁元素”。
这种策略贴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家长普遍缺乏儿童营养知识,依赖权威信息做决策。通过将抽象的营养概念转化为具体数值与直观画面,三全成功建立了“专业可靠”的品牌印象,解决了家长“不知道给孩子吃什么”的核心痛点。
二、中期(2016-2020年):转向“趣味互动”的情感连接策略
随着80后、90后成为育儿主力,他们的教育理念发生显著变化——不再单纯追求“填鸭式营养”,更关注孩子是否“愿意主动吃”。这一阶段的广告创意明显转向“场景化叙事+亲子互动”,通过构建温馨的家庭场景引发情感共鸣。
典型案例如2018年的“厨房小课堂”系列:广告中妈妈系着围裙教孩子包水饺,孩子捏出歪歪扭扭的饺子却兴奋举高喊“这是我的恐龙饺!”;爸爸偷偷把水饺摆成卡通造型,孩子发现后欢呼着扑进怀里。旁白温柔道:“不是逼他吃,是陪他爱。”同期广告还推出“水饺形状投票”活动,让孩子选择下一季的动物/星座造型馅料。
策略升级的背后,是品牌对新一代家长心理的洞察:他们希望食品不仅是营养载体,更是亲子关系的纽带。通过展示“共同参与”的用餐过程,三全将产品从“妈妈的选择”转化为“全家共同的快乐”,弱化了推销感,强化了情感联结。
三、近期(2021年至今):强化“IP联名”的圈层渗透策略
近三年,儿童消费市场呈现明显的IP化、个性化趋势,孩子们对动画角色、潮流元素的敏感度远超上一代。三全敏锐捕捉这一变化,广告创意聚焦“热门IP合作+孩子视角表达”,通过融入孩子熟悉的文化符号提升吸引力。
2022年与国产动画《熊出没》联名的广告堪称经典:包装上印着光头强举着水饺说“俺最爱香菇猪肉馅!”,广告片中孩子们模仿动画角色给水饺“配音”——咬一口大喊“哇!是熊二的蜂蜜味!”;2023年推出的“太空主题”系列则邀请小学生参与设计“星球馅料”(如蓝色蓝莓汁和面象征地球,紫色紫薯馅代表火星),广告全程以孩子的第一人称视角拍摄:“我和小伙伴给水饺起了外号,这个圆滚滚的是‘土星胖墩’!”
这些策略直击当代儿童的兴趣点:IP联名满足收藏与社交需求,孩子视角的叙事让同龄人成为“代言人”。数据显示,联名款水饺的复购率较常规产品高出40%,印证了“圈层共鸣”的有效性。
对比总结:不同年份策略的核心差异
| 时间段 | 核心策略 | 目标人群需求 | 典型创意手法 |
|--------------|-------------------|-----------------------|-------------------------------|
| 2010-2015年 | 营养功能说服 | “吃什么更健康” | 专家背书、营养成分可视化 |
| 2016-2020年 | 情感互动连接 | “孩子愿意主动吃” | 亲子场景、共同参与体验 |
| 2021年至今 | IP圈层渗透 | “有趣且有社交属性” | 动画联名、孩子视角叙事 |
从“讲营养”到“讲情感”,再到“讲趣味”,三全儿童水饺广告的创意策略演变,本质是对“家庭育儿需求升级”的精准响应。无论是早期用数据建立信任,中期用场景传递温度,还是近期用IP激发共鸣,其底层逻辑始终围绕一个核心:不是强行推销产品,而是成为家庭育儿路上的“同行者”。
当家长在超市货架前犹豫时,那些曾让他们会心一笑的广告画面,往往会成为最终选择的关键推力——这或许就是创意策略最真实的意义。

可乐陪鸡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