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 首页 传统节日 24节气 企业成立时间 今日 问答 中文/English
首页 > 问答 > 毛利族与英国殖民政府签订《怀唐伊条约》后,如何维护其土地权益?

毛利族与英国殖民政府签订《怀唐伊条约》后,如何维护其土地权益?

可乐陪鸡翅

问题更新日期:2025-11-13 03:59:59

问题描述

毛利族与英国殖民政府签订《怀唐伊条约》后,如
精选答案
最佳答案

毛利族与英国殖民政府签订《怀唐伊条约》后,如何维护其土地权益? ——为何条约签订后毛利族土地仍持续流失?他们又通过哪些具体行动反击?

毛利族与英国殖民政府签订《怀唐伊条约》后,如何维护其土地权益?
——为何条约签订后毛利族土地仍持续流失?他们又通过哪些具体行动反击?

1840年2月6日,英国王室代表与新西兰北岛43位毛利部落酋长在怀唐伊签署了《怀唐伊条约》(Te Tiriti o Waitangi)。这份被视作新西兰“建国宪法”的文件,本应保障毛利人对土地、财产和文化的自主权,却因英方刻意使用英语与毛利语两个版本的关键条款差异(英语版强调“主权让渡”,毛利语版仅承诺“治理权托管”),成为后续土地纠纷的根源。条约签订后不到半个世纪,毛利族约95%的土地被强制征收或低价收购,传统领地从签约初期的27万平方公里锐减至不足3万平方公里。面对这种系统性剥夺,毛利人并未沉默,而是通过法律诉讼、文化复兴、政治博弈等多维度手段展开长达两百年的抗争,其经验至今仍是原住民土地权益保护的经典案例。


一、法律武器:从殖民法庭到国际舞台的持久战

当英国殖民政府以“公共用途”“开发需要”为由强征土地时,毛利部落最初尝试通过殖民地司法系统维权。1870年代的“怀卡托河案”中,毛利部落联合控告政府未经同意截流河流用于灌溉,指出这侵犯了他们对水系及沿岸土地的传统权利。尽管当时法院受殖民体系影响多偏向政府,但此类诉讼首次将“习惯法权利”带入公众视野——毛利人强调,土地不仅是财产,更是祖先灵魂栖息的载体,其价值无法用殖民地的市场标准衡量。

20世纪后期,随着新西兰法律体系逐渐完善,毛利人开始聚焦条约原文的履约问题。1975年成立的怀唐伊法庭(Waitangi Tribunal)成为关键转折点:这个由毛利代表与政府共同组建的机构,专门受理违反条约的申诉。1987年的“毛伊岛渔业案”中,法庭裁定政府1960年代将毛利人专属渔场划归国有的行为违约,最终推动立法归还部分渔业配额;1992年的“森林土地案”则判定政府低价收购的17万公顷毛利森林需重新协商补偿。这些判例不仅为土地返还提供了法律依据,更确立了“条约解释需优先考虑毛利语原意”的原则。


二、文化觉醒:用传统智慧重构土地认同

土地流失的本质是文化主权的削弱。毛利人深知,若要守护土地,必须先唤醒族群对“whenua”(土地)神圣性的集体记忆。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毛利文化复兴运动”中,年轻一代开始系统学习部落口述历史(whakapapa)、圣地传说(tūāhu)与土地管理习俗(kaitiakitanga,意为“守护者责任”)。例如,北岛的蒂阿拉瓦部落通过复原古老的“土地祭仪”(pōwhiri ki te whenua),在每年春耕前召集全族举行仪式,向祖先汇报土地使用计划,强化“土地属于后代”的代际责任观。

与此同时,毛利学者与艺术家通过文学、电影传递土地价值观。纪录片《土地的呐喊》(Te Reo o te Whenua)记录了南岛纳塔胡部落阻止政府在圣山汤加里罗国家公园采矿的斗争,片中长老说:“我们不是在争取一块石头,是在守护祖先埋下的骨灰罐与孩子的未来。”这种文化叙事让主流社会意识到:毛利人对土地的执着并非“落后”,而是基于千年生态智慧的可持续发展观——他们的轮耕制度(rua whenua)能保持土壤肥力,圣地保护法则避免了过度开发的生态灾难。


三、政治博弈:从边缘发声到制度性参与

单纯依靠法律与文化难以彻底扭转局面,毛利人逐渐意识到必须进入决策核心。19世纪末,部分部落领袖开始进入殖民地议会,尽管初期席位有限且常遭排挤,但他们通过提案推动《土著土地法》修订,限制政府对未登记土地的随意征收。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毛利人口占比上升(当前约17%),“毛利选区”制度正式确立,确保每个选区都有毛利议员代表族群利益。

最显著的突破发生在1980年代的“条约原则法案”制定过程中。毛利组织联合发起全国游行(如1975年的“怀唐伊日长征”,参与者步行1000公里至首都惠灵顿),迫使政府承认条约是新西兰的“活的法律”。最终通过的法案明确规定:政府所有涉及土地、资源的政策必须与毛利部落协商,并遵循“伙伴关系、保护、尊重”三大原则。这一制度性安排使得后来的《资源管理法》(1991)明确要求:任何开发项目若影响毛利圣地或传统用地,必须经过部落同意并给予补偿。


四、实践路径:当代毛利人的土地保卫策略

| 维度 | 具体行动 | 典型案例 | |------------|--------------------------------------------------------------------------|--------------------------------------------------------------------------| | 法律诉讼 | 通过怀唐伊法庭申诉历史不公,或上诉至最高法院挑战政府决议 | 2020年旺格努伊部落胜诉,政府被迫归还1840年代强占的通航河道管理权 | | 土地信托 | 成立部落土地信托基金,集中管理分散地块,防止被逐块蚕食 | 北岛泰努伊部落通过信托持有2.3万公顷森林与湿地,年收益用于教育医疗 | | 生态合作 | 与环保组织联合抵制破坏性开发,提出“传统知识+现代科学”的可持续方案 | 南岛马希亚部落与政府合作,在保护区推行毛利式森林防火技术,减少野火损失 | | 教育渗透 | 在中小学课程中嵌入毛利土地权历史,培养年轻一代的维权意识 | 全国教材新增“条约与土地”单元,包含部落长老口述案例 |


毛利族与英国殖民政府签订《怀唐伊条约》后,如何维护其土地权益?答案藏在两百年来的每一次抗争里:从殖民法庭的据理力争到国际社会的舆论施压,从古老祭仪的文化传承到现代政治的制度博弈,毛利人用行动证明——土地权益的守护从来不是单向的争夺,而是基于历史正义、文化自觉与制度创新的持续对话。正如毛利谚语所说:“He oranga ngākau, he pikinga waiora”(心灵的滋养带来生命的提升),当族群与土地的情感联结被重新激活,每一寸回归的土地都将成为未来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