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 首页 传统节日 24节气 企业成立时间 今日 问答 中文/English
首页 > 问答 > 随州电视台在对外合作与文化传播方面有哪些典型案例?

随州电视台在对外合作与文化传播方面有哪些典型案例?

爱吃泡芙der小公主

问题更新日期:2025-11-25 07:12:48

问题描述

随州电视台在对外合作与文化传播方面有哪些典型案例?随州电视台在对外合作与文化传播方面有哪些典型案
精选答案
最佳答案

随州电视台在对外合作与文化传播方面有哪些典型案例?
随州电视台在对外合作与文化传播方面有哪些典型案例?这些案例如何体现地方媒体在跨区域交流中的独特作用?

随州电视台作为湖北省地级市主流媒体,长期扎根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乡的文化沃土,在对外合作与文化传播领域探索出了一条“立足本土、联动全国、辐射海外”的特色路径。其典型案例既包含与周边省市媒体的资源互换,也涉及与国家级平台、国际机构的深度联动,更通过创新形式让随州文化“活起来”“走出去”。以下结合具体实践展开说明:


一、跨省媒体联动:以“炎帝文化”为纽带的长效合作机制

随州是华夏人文始祖炎帝神农的诞生地,每年举办的“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是全球华人寻根问祖的重要平台。随州电视台抓住这一核心文化IP,与湖南卫视、河南卫视等中原及南方文化大台建立常态化合作:
- 内容共享:在寻根节期间,联合制作《炎帝之光》特别节目,整合随州本地祭祀仪式、民间传说与湖南炎陵、河南新郑等地的炎帝相关史料,通过多视角对比展现炎帝文化的多元传承;
- 技术互助:借助湖南卫视在大型活动直播领域的技术优势,共同搭建4K超高清直播系统,实现寻根节开幕式“万人祭祖”场面的全球高清呈现;
- 传播共振:合作推出“炎帝文化短视频挑战赛”,鼓励网友拍摄与炎帝相关的美食(如随州香菇炖土鸡)、非遗(如炎帝神农传说剪纸)等内容,话题阅读量超2亿次。

这种合作不仅强化了随州作为炎帝文化核心区的定位,更推动“炎帝”从地方符号升华为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标识。


二、国家级平台赋能:借力央媒讲好随州故事

随州电视台主动对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社等国家级媒体,通过“内容定制+渠道分发”模式扩大传播半径:
- 专题纪录片合作:与央视科教频道联合摄制《编钟里的中国》,聚焦随州出土的曾侯乙编钟——这套2400多年前的青铜乐器代表了中国古代音律科学的巅峰。节目不仅拍摄编钟复原演奏过程,还深入采访随州博物馆研究员、非遗传承人,揭秘编钟铸造技艺的当代延续;
- 新闻联动报道:在“乡村振兴”主题宣传中,随州电视台报送的《一颗香菇的全球之旅》被央视《新闻联播》采用,讲述随州作为“中国香菇之乡”,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30万农民增收,并出口至东南亚、欧美等30余国的故事;
- 融媒体产品共创:参与新华社“红色记忆·百年百城”项目,制作微视频《随州:从红色烽火到绿色崛起》,以随州九口堰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旧址为切入点,串联起革命老区的历史与当下生态旅游发展成果,全网播放量突破500万次。

通过与央媒的深度合作,随州的文化价值与时代意义得到了更权威、更广泛的传播。


三、国际传播尝试:让随州文化“对话”世界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随州电视台积极探索对外文化交流的新形式:
- 文物出海展配套宣传:当随州曾侯乙墓出土文物赴欧洲巡展时,电视台提前策划《跟着编钟去旅行》系列报道,通过采访策展人、翻译文物铭文含义、拍摄欧洲观众体验编钟演奏的互动画面,形成“展览未至、热度先起”的传播效果;
- 中外青年文化交流活动:联合武汉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邀请留学生到随州体验“采茶戏”“厉山腐乳制作”等非遗项目,电视台全程记录并制作多语种短片(中英日三版),通过YouTube、Facebook等平台推送,单条视频最高点赞量超10万;
- 国际友城媒体互换:与日本奈良市(同为古都文化名城)、韩国闻庆市(以传统乐器闻名)的电视台建立友好关系,定期交换城市形象宣传片,其中随州推送的《编钟与古琴的对话》专题片,在奈良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后引发当地观众对中国古代音乐的浓厚兴趣。

这些实践让随州文化突破了地域限制,在跨文明对话中展现出独特魅力。


四、地方协作网络:构建鄂北文化共同体

除跨省、跨国合作外,随州电视台还注重与周边城市的协同发展,共同打造“鄂北文化圈”:
- 与襄阳、十堰共建“汉江文化带”:联合推出《汉江纪行》系列节目,沿着汉江流域拍摄随州的千年银杏谷、襄阳的古隆中、十堰的武当山,展现鄂北地区“山水人文共生”的共性特征;
- 与孝感、荆门联动推广“荆楚美食文化”:在传统节日期间,三家电视台同步推出“荆楚味·家乡情”特别节目,随州重点展示拐子饭、泡泡青等特色饮食,通过美食地图互动、厨师线上教学等形式,拉动区域文旅消费;
- 基层媒体资源共享:牵头成立“鄂北县级融媒体联盟”,整合随县、广水市等地方台资源,建立“新闻素材池”,实现突发新闻、文化活动信息的即时互通,提升区域文化传播效率。

这种“抱团发展”的模式,让随州文化在更紧密的区域协作中获得了更扎实的传播基础。


常见问题解答(Q&A)

Q1:随州电视台最成功的对外合作案例是什么?
A:若论影响力,“与央视合作《编钟里的中国》纪录片”最具代表性——该片不仅在央视播出,还被翻译成英文版在国际频道推送,带动曾侯乙编钟相关搜索量增长300%,海外观众对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关注度显著提升。

Q2:地方电视台如何平衡“本土特色”与“对外传播”?
A:随州电视台的经验是“用全球视角讲本土故事”。例如介绍编钟时,不仅讲其考古价值,更关联到现代“孔子学院”中的音乐教学、国际音乐厅的编钟演奏会,让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产生关联。

Q3:未来随州电视台在文化传播上还有哪些方向?
A:据公开报道,下一步将重点推进“数字文化传播”——比如开发“云游随州”VR小程序,让用户线上参观曾侯乙墓遗址;同时加强与TikTok等海外社交平台的合作,用短视频形式推广随州非遗技艺。


从炎帝文化的跨区域共鸣,到编钟声波的国际回响,随州电视台的实践证明:地方媒体虽不具备中央媒体的覆盖优势,但只要深挖本土文化内核,善用合作网络,同样能成为文化传播的“轻骑兵”。这些案例不仅为随州赢得了更广泛的文化认同,也为同类城市提供了可参考的“破圈”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