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节目中的“三工环节”设计如何平衡娱乐性与社会价值? 如何在吸引观众的同时传递正向能量?如何让趣味性与社会责任感并存?
综艺节目中的“三工环节”设计如何平衡娱乐性与社会价值?
在当下综艺市场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三工环节”(通常指前期策划、中期录制、后期制作的核心流程)作为节目品质的关键抓手,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观众既渴望轻松解压的娱乐体验,又期待节目能承载社会思考;平台既要流量数据支撑商业价值,也需回应政策导向与公众期待。如何在“三工环节”的全流程设计中找到娱乐性与社会价值的平衡点,成为从业者必须破解的命题。
一、前期策划:从“流量导向”到“需求洞察”的视角转换
核心矛盾:过度依赖明星话题或猎奇设定易陷入低俗化,而单纯说教式选题又难以引发共鸣。
策划阶段是节目的“基因塑造期”,平衡的关键在于以社会痛点为锚点,用娱乐外壳包裹价值内核。例如《种地吧》的策划团队并未选择常见的明星竞技模板,而是基于“当代年轻人远离土地”的社会观察,将“十位少年耕种142亩土地”的真实劳动过程作为主线。策划初期通过问卷调研发现,78%的90后对农业生产存在认知空白,但同时对“慢节奏”“真实成长”内容有潜在需求。于是节目将“劳动教育”这一社会价值目标,转化为“记录少年从手忙脚乱到独当一面”的趣味叙事——观众既能看到插秧翻车、大棚抢收的搞笑名场面,又能在潜移默化中理解粮食生产的艰辛。
操作要点:
- 社会调研前置:通过大数据分析(如短视频平台热词、舆情报告)锁定公众关注的社会议题(如环保、代际沟通、职业尊重);
- 价值目标具象化:将抽象的社会价值(如“传承”)转化为具体场景(如非遗手艺人的日常带教),避免空洞喊口号;
- 娱乐元素适配性测试:在策划会上模拟“如果加入游戏竞赛/明星互动,是否会稀释核心价值?”的推演,确保趣味性服务于主题而非偏离主线。
二、中期录制:在“真实互动”中激活双向共鸣
核心矛盾:剧本化流程易导致表演痕迹过重,失去真实感染力;完全放任自由又可能失控,偏离价值导向。
录制环节是价值传递的“落地现场”,平衡的关键在于捕捉真实情感流动,用参与者自然的互动激发观众共情。以《令人心动的offer》医疗季为例,节目组没有设计固定的“导师点评-学员争辩”剧本,而是让实习医生真实参与急诊抢救、病例讨论。当00后实习生因首次面对患者离世躲在楼梯间哭泣时,带教医生的安慰不是预设的“心灵鸡汤”,而是分享自己早年同样的经历——“我也曾怀疑自己是否适合这个行业,但看到患者康复时的笑容,就觉得一切都值得”。这种未经修饰的真实对话,既保留了职场竞争的紧张感(娱乐性来源),又传递了“医学道路需要坚持与温度”的职业价值观(社会价值)。
操作要点:
- 留白式设计:不规定参与者必须说什么、做什么,而是通过场景设置(如合作任务、突发挑战)自然触发互动;
- 观察者角色强化:安排跟拍导演重点捕捉“非表演时刻”(如选手私下交流、失败后的反应),这些片段往往比精心设计的环节更有感染力;
- 底线把控机制:录制现场设置价值观顾问(如社会学专家、行业代表),实时判断内容是否存在导向偏差(如过度渲染焦虑、传播错误观念)。
三、后期制作:用“叙事逻辑”重构信息密度
核心矛盾:过度剪辑追求节奏爽感可能导致信息失真,而平铺直叙又会让节目变成“流水账”。
后期是内容的“二次创作阶段”,平衡的关键在于通过剪辑节奏与叙事结构,放大社会价值的传递效率。比如《奔跑吧·生态篇》中,有一期任务是清理河道垃圾并溯源污染源。原始素材包含大量成员划船打捞、汗流浃背的镜头,但后期团队没有简单拼接成“劳动vlog”,而是通过三条线索交织叙事:一是成员发现垃圾中有未降解的外卖包装(视觉冲击),二是采访环保专家解读微塑料危害(知识科普),三是回访十年前清澈的河道老照片(情感共鸣)。最终呈现的节目中,观众既能被“成员跳进淤泥徒手掏垃圾”的搞笑片段逗笑,又会在专家讲解“一个塑料袋需要470年分解”时陷入沉思——娱乐性与社会价值通过“故事线”自然融合。
操作要点:
- 信息分层处理:将核心价值点(如环保知识)用字幕、专家访谈等形式明确标注,避免观众遗漏;
- 情绪曲线设计:通过“轻松开场(搞笑互动)-冲突升级(发现问题)-升华结尾(价值引导)”的节奏,让观众在情绪起伏中接受正向信息;
- 去标签化呈现:避免给参与者贴上“正能量代表”“反面教材”等刻板标签,而是展现多维度的人物性格(如严厉的导师也会为成员进步流泪)。
关键问题问答嵌套表:平衡娱乐性与社会价值的实操参考
| 核心问题 | 具体表现 | 解决方案 |
|-------------------------|---------------------------------------|---------------------------------------|
| 如何避免社会价值说教化?| 观众反馈“像在上课,看不下去” | 将价值观融入具体故事(如用“老匠人带徒弟”的日常传递匠心) |
| 娱乐性过强冲淡主题? | 节目热闹但看完没留下思考 | 设置“价值锚点”(如每期结尾用1分钟真实采访总结) |
| 如何兼顾不同受众需求? | 年轻观众要有趣,家长群体要正向 | 分层设计内容(主流程侧重娱乐,彩蛋环节强化价值) |
| 录制突发状况如何处理? | 意外事件(如争执)是否剪掉? | 判断事件是否具有正向讨论空间(如通过沟通化解矛盾的过程) |
从《经典咏流传》用流行音乐唤醒古诗生命力,到《极限挑战》通过“人生交换”实验探讨公平与努力,成功的综艺案例证明:娱乐性与社会价值并非对立选项,而是可以通过“三工环节”的精细化设计实现共生。当策划者真正站在观众的角度思考“他们需要什么”,当录制者愿意捕捉真实而非制造虚假,当后期团队懂得用叙事放大正向能量,综艺便不仅能带来笑声,更能成为照亮社会的温暖光源。

虫儿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