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志军在科尔沁区担任的行政职务及其参与的中蒙医药产业项目进展如何? ?该项目当前具体落地了哪些环节?
齐志军在科尔沁区担任的行政职务及其参与的中蒙医药产业项目进展如何?
?该项目当前具体落地了哪些环节?
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中蒙医药产业作为特色优势领域,近年来成为区域经济转型的关键抓手。而齐志军作为当地与该产业深度关联的核心人物,其行政职务及参与项目的推进情况,不仅关乎产业本身发展,更牵动着区域资源整合与民生福祉提升。那么,他究竟担任什么职务?参与的项目又走到哪一步了?
齐志军的行政职务:扎根基层的产业推手
公开信息显示,齐志军目前担任科尔沁区中医药(蒙医药)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同时兼任科尔沁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分管大健康产业板块)。这一职务设置颇具针对性——既直接对接中蒙医药产业的具体事务,又通过政府协调职能打通跨部门资源壁垒。从岗位职责看,他需要统筹产业规划制定、企业服务落地、种植基地建设监管以及科研合作推进等多项工作,是连接政府决策与市场落地的关键枢纽。
为何这一职务如此重要?科尔沁区地处科尔沁草原腹地,拥有得天独厚的野生药材资源(如防风、黄芪、甘草等),同时也是蒙医药文化的重要传承地。但过去受限于分散经营、产业链短、技术转化不足等问题,产业始终未能形成规模效应。齐志军的角色,正是要破解这些瓶颈,推动中蒙医药从“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参与中蒙医药产业项目的具体进展
齐志军主导或参与的中蒙医药产业项目,主要围绕“种植-加工-研发-服务”全链条展开,目前多个环节已取得阶段性突破:
1. 标准化种植基地:从“小散乱”到规模化
科尔沁区过去的中蒙药材种植以农户自发为主,品种杂、管理粗放,导致药材有效成分含量不稳定。2023年起,在齐志军推动下,科尔沁区启动“万亩中蒙药材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项目,规划面积覆盖3个乡镇,重点种植防风、赤芍、苍术等市场需求量大的品种。
- 进展:2024年已完成核心区5000亩种植,其中防风种植基地通过国家GAP(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初审,药材有效成分检测达标率较传统种植提升20%;带动周边200余户农户参与订单种植,户均年增收约1.2万元。
- 难点突破:齐志军协调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制定了《科尔沁区中蒙药材种植技术规程》,统一施肥、灌溉、采收标准,并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全程监控,解决了过去“各村各标准”的混乱局面。
2. 加工产业园:补齐产业链关键一环
过去科尔沁区的中蒙药材多以原料形式外销,本地加工率不足30%。为此,齐志军牵头引进了“蒙药制剂现代化生产基地”项目,计划总投资2.3亿元,建设提取车间、制剂生产线及仓储物流中心。
- 当前状态:一期工程(提取车间)已于2024年6月封顶,预计年底投产,可年处理药材原料1500吨,生产蒙药颗粒剂、丸剂等6个品种;二期规划的制剂生产线正在办理药品生产许可证(GMP认证),投产后将填补科尔沁区无蒙药制剂规模化生产的空白。
- 配套支持:齐志军推动政府出台《中蒙医药加工企业扶持办法》,对新引进的加工企业提供前三年厂房租金减免、设备采购补贴(最高300万元)等政策,目前已吸引3家外地药企洽谈入驻。
3. 科研合作:激活传统医药创新力
蒙医药的独特价值在于其千年传承的验方与诊疗体系,但现代科学验证不足限制了其推广。齐志军意识到这一点后,主动对接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医药学院,促成“科尔沁区蒙医药研发中心”落地。
- 成果举例:双方联合开展的“蒙药珍宝丸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研究”项目,已进入二期临床试验阶段,初步数据显示其对高血压患者的辅助治疗有效率超过80%;同时,针对本地特色药材黄芪的“多糖提取物抗疲劳作用”研究,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
- 人才培育:通过“企业+院校”定向培养模式,2024年已为本地输送蒙药炮制、质量检测等专业技术人才40余名,缓解了产业升级中的人才短缺问题。
项目推进中的挑战与应对
尽管进展显著,但齐志军坦言仍面临多重考验:一是部分农户对标准化种植的接受度有待提高(担心收益波动);二是加工企业的市场渠道尚未完全打开(需对接全国医药流通网络);三是蒙医药文化宣传不足(年轻群体认知度低)。针对这些问题,他正计划通过“种植保险兜底”“组织企业参加全国药交会”“开展蒙医药文化进校园”等措施逐步化解。
从标准化种植基地的绿意盎然,到加工车间即将响起的机器轰鸣,再到实验室里不断更新的数据报告,齐志军参与的中蒙医药产业项目,正以“看得见的速度”改变着科尔沁区的产业面貌。这不仅是一个区域的特色经济崛起故事,更是传统医药与现代发展深度融合的生动注脚。
分析完毕

小卷毛奶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