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志强带领团队在水系锌电池研究中取得了哪些突破性技术成果? 牛志强带领团队在水系锌电池研究中取得了哪些突破性技术成果?他们在材料改性、界面调控和结构设计上到底攻克了哪些行业难题?
牛志强教授作为储能领域的青年科学家,近年来带领团队聚焦水系锌电池的关键瓶颈问题展开攻关。这类电池因采用水溶液电解液,天然具备高安全性、低成本和环境友好等优势,被视为大规模储能和智能电网的潜在替代方案。但锌枝晶生长失控、电解液腐蚀性强、循环寿命短等问题长期制约其产业化进程——团队通过系统性技术创新,成功在这些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
一、锌负极保护:从枝晶抑制到界面稳定化的双重突破
问题背景:传统锌电池充电时,锌离子在负极表面不均匀沉积会形成尖锐的枝晶,不仅刺穿隔膜引发短路,还会加速锌的不可逆消耗。
团队的第一项突破是开发出“三维多孔锌基复合材料”。通过将锌纳米颗粒均匀嵌入具有高比表面积的碳骨架中,既增大了锌的沉积活性位点,又利用碳基体的机械支撑力引导锌离子定向沉积。实验数据显示,该材料使锌负极的库伦效率从传统体系的90%提升至98.7%,循环500次后仍保持初始容量的92%。
更关键的是界面调控技术的创新。团队提出“动态自修复保护层”方案,在锌负极表面原位生成一层薄而柔韧的有机-无机复合膜。这层膜不仅能阻隔电解液中的腐蚀性成分(如氢氧根离子)直接接触锌金属,还能在充放电过程中通过分子链的动态重组自动修复微裂纹。对比实验表明,采用该技术的锌负极在-20℃至60℃的宽温域内均能稳定工作,彻底解决了低温下电解液冻结、高温时副反应加剧的行业痛点。
二、电解液优化:从单一溶剂到功能化配方的系统升级
传统局限:水系电解液的电化学窗口窄(通常仅1.23V),且高浓度锌盐会导致溶液黏度增加、离子迁移率下降。
团队通过分子级设计,研发出“宽温域低腐蚀性电解液体系”。该体系采用水-有机溶剂混合溶剂(如乙二醇与水的特定比例混合),配合功能化添加剂(如含磺酸基团的有机小分子),将电解液的稳定电压窗口扩展至2.5V以上,同时将锌离子的迁移数从0.3提升至0.7以上。这意味着在相同电流密度下,电池的充放电效率显著提高,且电解液对集流体(如铜箔)的腐蚀速率降低了80%。
针对高功率应用场景,团队还开发了“凝胶态准固态电解液”。通过将聚合物网络与液态电解液复合,既保留了电解液的高离子电导率(达到12mS/cm),又赋予其类似固态电解质的机械强度,有效抑制了锌枝晶的横向生长。在实际测试中,搭载该电解液的软包电池在10C倍率下循环1000次后,容量保持率仍超过85%,远超当前行业平均水平(通常低于70%)。
三、结构设计革新:从平面电极到三维集流体的性能跃升
工程挑战:传统平面锌电极存在活性物质利用率低、电流密度分布不均的问题,导致电池体积能量密度受限。
团队创新性地设计了“分级多孔三维锌集流体”。这种集流体采用泡沫镍为基底,通过电化学沉积和刻蚀工艺构建出具有微米级大孔和纳米级微孔的分级结构。大孔为锌沉积提供充足的物理空间,避免局部堆积;微孔则增加了电极与电解液的接触面积,使锌离子能够更高效地扩散至活性位点。实验显示,该集流体的锌利用率从平面电极的60%提升至90%以上,电池的能量密度提高了约40%。
团队还探索了“对称电池与全电池的协同优化”策略。通过对正极材料(如二氧化锰、普鲁士蓝类似物)的表面包覆和粒径调控,与改进后的锌负极形成更匹配的电化学界面。在全电池测试中,搭载团队技术的软包电池在0.5C倍率下循环2000次后,容量保持率仍达91%,且组装的2Ah级原型电池能量密度达到180Wh/kg,接近部分锂离子电池的水平,但成本仅为后者的1/3左右。
关键问题与技术对应表
| 行业痛点 | 团队解决方案 | 技术指标提升效果 |
|-------------------------|---------------------------------------|--------------------------------------|
| 锌枝晶生长导致短路 | 三维多孔锌基复合材料+动态保护层 | 库伦效率98.7%,循环500次容量保持92% |
| 电解液腐蚀性强 | 宽温域低腐蚀性配方+凝胶准固态电解液 | 腐蚀速率降80%,-20~60℃稳定工作 |
| 活性物质利用率低 | 分级多孔三维集流体 | 锌利用率从60%提至90%,能量密度增40% |
| 循环寿命短 | 正负极协同优化 | 全电池2000次循环容量保持91% |
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路上,牛志强团队的这些突破不仅解决了水系锌电池的核心技术障碍,更为大规模储能、备用电源甚至电动汽车的辅助电池系统提供了更安全、更经济的解决方案。当安全性与性能不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或许我们离“双碳”目标下的绿色能源网络又近了一步。

可乐陪鸡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