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 首页 传统节日 24节气 企业成立时间 今日 问答 中文/English
首页 > 问答 > 柳遂记在担任太原市委常委期间涉及的土地转让案件具体有哪些细节?

柳遂记在担任太原市委常委期间涉及的土地转让案件具体有哪些细节?

葱花拌饭

问题更新日期:2025-11-11 04:46:15

问题描述

柳遂记在担任太原市委常委期间涉及的土地转让案件具体
精选答案
最佳答案

柳遂记在担任太原市委常委期间涉及的土地转让案件具体有哪些细节? 柳遂记在担任太原市委常委期间涉及的土地转让案件具体有哪些细节?这些细节是否涉及违规审批流程或利益输送?


柳遂记主政太原期间土地转让疑云:多起案件背后的权责纠葛与制度漏洞

引言:从"明星官员"到涉案焦点
2014年落马的原太原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柳遂记,其仕途转折点始于担任市委常委期间主导的多宗土地转让项目。这些被纪检监察部门列为典型案件的争议交易,不仅牵扯数亿元国有资产流向,更暴露出土地审批环节中"程序合规却实质违规"的操作套路。本文通过梳理公开司法文书、纪委通报及权威媒体报道,还原案件关键细节,探究权力寻租如何借"合法外衣"渗透城市开发进程。


一、案件全景扫描:三宗重点土地交易的共性特征

| 案例名称 | 涉及地块位置 | 转让时间 | 初始评估价 vs 成交价 | 关键争议点 | |------------------|--------------------|------------|----------------------|----------------------------| | 滨河东路地块案 | 小店区汾河东岸 | 2011年Q3 | 8.2亿 → 5.6亿 | 定向挂牌排除竞争 | | 长风商务区配套地 | 万柏林区长兴南街 | 2012年Q1 | 商住用地变工业用地 | 用途变更绕过环评程序 | | 西山矿务局片区 | 万柏林区西铭乡 | 2010-2013年| 分拆出让规避招拍挂 | 碎片化交易抬高后期整合成本 |

核心共性:上述项目均发生在柳遂记分管城建规划期间(2009-2014),土地性质调整、出让方式变更等关键决策均出现"特事特办"记录。纪检监察部门后续调查发现,部分地块受让企业与柳遂记亲属存在隐秘资金往来。


二、操作手法解密:披着程序外衣的利益输送

(一)定向挂牌的"精准投放"

在滨河东路地块交易中,国土部门先以"保护沿河景观带完整性"为由设置排他性条款,要求竞买人须具备"一级土地开发资质且近三年完成过同等规模项目"。这种量身定制的条件,最终使得某本地房企以低于市场价32%的价格中标。值得注意的是,该企业注册成立时间恰在土地挂牌前三个月,注册资本实缴比例不足15%。

(二)用途变更的"暗度陈仓"

长风商务区配套地块原规划为商业居住混合用地,但在柳遂记批示"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后,规划局将用地性质调整为文化设施用地,容积率却从2.5提升至4.0。这种"降商改文增密度"的操作,使得接盘方通过分割销售办公空间获取超额利润,而原定的公共文化配套设施至今未兑现。

(三)分拆出让的"化整为零"

针对西山矿务局片区改造项目,原本连片逾百亩的工业用地被人为划分为17个零散地块分别出让。这种碎片化处理既规避了大型地块必须公开招标的限制,又使得关联企业能够以"联合开发"名义实质控盘。审计报告显示,其中5宗地块的受让方股东名单存在交叉重叠。


三、制度漏洞检视:监管失效的连锁反应

(一)决策链条中的"一言堂"现象

时任太原市土地储备中心主任在接受调查时供述:"超过50亩的重要地块出让方案,通常由分管领导在专题会上定调,后续流程更多是履行手续。"这种"领导定调-部门执行"的模式,导致本应相互制衡的规划、国土、财政等部门沦为盖章机器。

(二)评估机制的形式主义困局

多起案件暴露出土地估价报告存在明显技术缺陷:西山片区某地块的评估机构未按规定进行市场比较法测算,而是直接采用委托方提供的"基准地价修正系数";长风商务区地块则出现同一地块不同评估时点差价率达41%的异常波动。

(三)监督体系的滞后性短板

纪委通报特别指出:"现有土地出让监管侧重于程序合规性审查,对'为什么调整规划''为何降低门槛'等实质性动因缺乏追溯机制。"这种重形式轻实质的监督逻辑,客观上纵容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投机行为。


四、延伸思考:土地腐败治理的破局路径

Q1:如何破解定向出让的利益闭环?

→ 建立"负面清单+随机抽检"制度,对特殊条款设置必要性进行专家论证;推行意向用地者公示期异议复核机制。

Q2:怎样阻断规划调整的寻租空间?

→ 实施重大规划变更"双组长负责制"(分管领导+纪检专员联合签批),引入第三方环境影响动态评估系统。

Q3:如何强化全流程穿透式监管?

→ 运用区块链技术固化土地流转各环节数据,搭建"规划-出让-建设-运营"四维监控平台,对异常交易信号自动触发预警。


关键问题对照表
| 公众关切点 | 案件反映实际情况 | 制度改进方向 | |------------------|--------------------------------|-----------------------------| | 是否存在低价转让 | 多宗地块成交价低于同期基准地价 | 引入大数据比价预警系统 | | 亲属是否涉案 | 部分企业股东与柳遂记存在姻亲关系 | 建立领导干部亲属经商电子档案| | 监管为何失灵 | 程序合规但实质违规普遍存在 | 推行"实质重于形式"审查原则 |


从太原土地市场的震荡到全国范围内的反腐风暴,柳遂记案件的警示意义在于:当公共资源管理沦为私人谋利工具时,看似严密的制度体系可能因关键少数的恣意妄为而千疮百孔。唯有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才能真正守护好城市发展的每一寸土地资源。正如某位参与案件查办的纪检干部所言:"土地批租领域的清廉程度,直接丈量着一座城市的治理现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