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简谱的创作背景和作者信息是怎样的? ?它诞生于怎样的时代土壤,又由哪位创作者赋予了旋律的生命力?
七律长征简谱的创作背景和作者信息是怎样的?这首承载着革命豪情的歌曲简谱,并非单纯的音乐创作,而是与长征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紧密相连的艺术结晶。要理解它的诞生脉络,需从诗歌原作、音乐改编的时代背景,以及幕后创作者的人生轨迹中寻找答案。
一、原诗基石:《七律·长征》的诞生与精神内核
若论简谱的源头,必须回溯到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历经二万五千里长征抵达陕北后,毛泽东同志挥笔写下的壮丽诗篇《七律·长征》。这首七言律诗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开篇,用“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拍”“大渡桥横”“岷山千里雪”等具象意象,浓缩了长征途中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经历600余次战斗的艰难历程。诗中“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乐观精神,不仅记录了历史,更传递出革命者“压倒一切敌人”的坚定信念。
这首诗于1937年1月在《诗刊》创刊号首次公开发表,迅速成为鼓舞红军士气、凝聚民众力量的精神旗帜。其文字本身的韵律感(平仄协调、对仗工整)与磅礴气势,为后续的音乐改编奠定了绝佳基础——正如音乐家们后来感慨的:“这样的诗不用配乐都像一首歌,我们只是让它有了更动人的旋律。”
二、简谱创作:时代需求催生的艺术转化
真正将《七律·长征》从文字转化为可传唱的简谱,是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的1938年前后。当时,全国军民抗战热情高涨,但文化宣传仍面临“如何让理论深入人心”的挑战。文艺工作者意识到,毛泽东诗词中蕴含的革命哲理与英雄气概,若能通过群众熟悉的音乐形式传播,将极大增强凝聚力。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七律·长征》歌曲改编由劫夫(李劫夫)等音乐家尝试完成。劫夫是延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曾创作《歌唱二小放牛郎》《我们走在大路上》等经典作品。他深谙“音乐是语言的升华”,在改编时紧扣原诗“雄浑豪迈又不失抒情”的特质:前四句以舒缓坚定的节奏表现“翻山越岭”的艰辛(如用低音区模拟“五岭”“乌蒙”的绵延感);后四句转为明快昂扬的旋律(如“金沙水拍云崖暖”处加入跳跃音符表现胜利喜悦,“更喜岷山千里雪”则以高音区绽放“尽开颜”的豪情)。
不过,流传最广的简谱版本并非劫夫一人之作。1950年代后,随着音乐教育的普及,多位作曲家(如彦克、吕远等)对旋律进行了二次优化——他们保留了原改编的核心精神,调整了部分和声与节奏细节,最终形成如今常见的“庄严中带着亲切,激昂里透着温暖”的版本。这些版本的简谱通常标注为“根据毛泽东《七律·长征》诗意创作”,虽未明确单一作者,但核心旋律框架的形成集中在1938-1955年间。
三、幕后创作者:那些为旋律注入生命的人
若聚焦简谱的直接创作者群体,需提到两位关键人物:
- 劫夫(1913-1976):原名李云龙,辽宁沈阳人,延安鲁艺音乐系学员。他主张“音乐要为工农兵服务”,擅长将政治题材转化为大众易接受的旋律。《七律·长征》早期简谱的雏形便出自他手——据其学生回忆,劫夫曾反复诵读原诗,用二胡即兴拉出不同旋律线条,最终选定“以民族五声音阶为主,融入进行曲元素”的风格,让歌曲既有传统韵味又有战斗气息。
- 彦克(1924-2014)与吕远(1929- ):1950年代参与改编的两位军旅作曲家。彦克是原解放军总政歌舞团作曲,吕远则是海政文工团代表。他们在原有旋律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叙事性”——比如用连续的附点音符表现“五岭逶迤腾细浪”的起伏感,用切分节奏突出“大渡桥横铁索寒”的紧张氛围。两人曾合作调整配器建议(如加入小提琴模拟“云崖暖”的柔光,用铜管乐烘托“三军过后”的壮阔),使简谱更适合集体合唱。
四、为什么简谱比原诗更“接地气”?
或许有人会问:既然原诗已足够震撼,为何还要创作简谱?答案藏在传播逻辑里——诗歌依赖文字理解,而简谱通过旋律能跨越识字门槛,直抵情感深处。在那个文盲率较高的年代,战士们可能记不全诗句,但只要哼唱几句“红军不怕远征难(do re mi fa sol)”,就能立刻想起雪山草地的艰苦与胜利的喜悦。
简谱的固定调性(通常为降B大调或C大调)赋予歌曲“庄重感”,而适中的音域(多在1=C的sol到高音do之间)既适合专业合唱团演绎,也能被普通群众学唱。这种“雅俗共赏”的特性,正是它至今仍活跃在中小学音乐课堂、红色主题活动中的原因。
常见问题问答卡
| 问题 | 答案要点 |
|------|----------|
| 简谱的原始旋律是谁最早创作的? | 1938年前后由劫夫等延安音乐家尝试改编,核心框架形成于抗战时期 |
| 现在常用的简谱版本有明确作者吗? | 无单一作者,是1950年代多位作曲家(如彦克、吕远)共同优化的结果 |
| 为什么简谱能流传这么久? | 因其旋律兼具民族性与战斗性,既忠实原诗精神,又降低了传播门槛 |
从黄土高原的窑洞油灯下,到如今校园的合唱舞台上,《七律·长征》简谱的每一次响起,都是对那段峥嵘岁月的致敬。它不仅是音乐的创作,更是一代代中国人用旋律传承信仰的生动注脚。

小卷毛奶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