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临摹王羲之、赵孟頫的趣字草书风格? ?怎样精准把握他们笔下“趣”字的灵动神韵?
如何临摹王羲之、赵孟頫的趣字草书风格?
?怎样精准把握他们笔下“趣”字的灵动神韵?
引言:为什么“趣”字是临摹王赵草书的绝佳切口?
草书是最能体现书家性情的书体,而“趣”字因其笔画简练却意蕴丰富的特点,成为王羲之《十七帖》、赵孟頫《洛神赋》等经典中极具代表性的单字。王羲之的“趣”灵动如溪,赵孟頫的“趣”温润似玉——临摹他们的“趣”字,既能快速抓住二王一脉草书的用笔精髓,又能体会不同时代的审美差异。但很多初学者面对两位大家的墨迹,常陷入“看得出美,学不会形”的困境。
一、先懂“源”:王羲之与赵孟頫的“趣”字有何本质区别?
想临好,先得看懂差异。王羲之生活在东晋,其草书受章草影响,笔势连绵中带顿挫,“趣”字的线条如断金切玉,起收笔锋芒内敛却张力十足;赵孟頫作为元代复古大家,虽师法二王,却融合了唐楷的严谨,他的“趣”字更注重笔画间的呼应匀称,线条圆润流畅如行云。
| 对比维度 | 王羲之《十七帖》“趣”字特征 | 赵孟頫《洛神赋》“趣”字特征 |
|----------------|------------------------------------------|----------------------------------------|
| 用笔特点 | 方折为主,偶带圆转;起笔露锋,收笔回锋含蓄 | 圆转居多,线条均匀;起收笔皆藏锋,过渡平滑 |
| 结构形态 | 上紧下松,末笔捺画常化为长点,重心偏上 | 中宫收紧,整体方正;末笔舒展但不过分夸张 |
| 章法关联 | 与上下字牵丝连带明显,单字独立性弱 | 单字自足性强,牵丝若隐若现,更重整体协调 |
个人观察:王羲之的“趣”像一位洒脱的隐士,笔笔有锋芒;赵孟頫的“趣”则似书房里的君子,处处显温和——这种气质差异,正是临摹时需要捕捉的关键。
二、工具与准备:别让“硬件”拖了后腿
临摹草书对工具的要求比楷书更细腻。王羲之用的是鼠须笔、蚕茧纸,赵孟頫常用狼毫笔、熟宣——现代人虽不必完全复刻,但选对工具能事半功倍。
- 笔:建议用兼毫(如“白云”系列),弹性适中,既能表现王羲之的锋芒,也能驾驭赵孟頫的圆润。狼毫笔适合临王字(更显骨力),羊毫笔适合赵字(更显润泽),但初学者控制难度较大。
- 纸:半生熟宣纸最佳(如毛边纸、元书纸),吸墨但不洇墨,能清晰还原笔画的粗细变化。生宣容易晕染,不适合精准临摹;熟宣太光滑,草书的连贯感会打折扣。
- 墨:普通书画墨汁即可,若追求层次感,可稍加水调淡(王字用墨稍浓显厚重,赵字用墨稍淡显清雅)。
避坑提示:千万别用硬笔书法纸或打印纸!这类纸表面光滑,无法体现毛笔的提按变化,临出来的“趣”字会像“印刷体”,失去草书的灵魂。
三、拆解临摹步骤:从单笔到整体的“三步法”
临摹不是“抄帖”,而是“读懂→模仿→内化”。针对“趣”字,建议分三步走:
第一步:读帖——把字“看活”
拿原帖(或高清扫描版)对着光,观察三个细节:
1. 起笔藏露:王羲之的“趣”首横多露锋起笔(笔尖轻触纸面快速入纸),赵孟頫则常藏锋(笔尖逆入后再行笔);
2. 转折处理:王字的“走之底”转折处有明显方折(像刀切),赵字的转折更圆润(像画弧线);
3. 末笔趣味:王字的最后一捺常化为短点(轻盈跳跃),赵字的末笔捺画舒展但收笔含蓄(稳重从容)。
小技巧:用铅笔在帖上轻轻标注起收笔位置,或拍照放大后打印出来,重点观察笔画的粗细过渡(比如王字第二笔竖钩的“重→轻→重”变化)。
第二步:单笔练习——把动作“做对”
草书的每个笔画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尤其是“趣”字这种动态较强的字。重点练习三个关键笔画:
- 首横:王字用“露锋抢笔”,手腕轻抖后快速向右行笔,末端稍顿;赵字用“逆锋起笔”,笔尖先向左轻按再向右推,线条更饱满。
- 竖钩:王字的竖画垂直向下,至钩处先轻提再用力向左上挑出(锋芒毕露);赵字的竖画略带弧度,钩的方向更平缓(含蓄内敛)。
- 走之底:王字的“点”与“横折折撇”之间有明显的牵丝(笔断意连),横折折撇的转折处顿笔明显;赵字的走之底整体连贯,横折折撇的弧度更圆滑。
练习方法:用废报纸单练这些笔画,每笔写10-20遍,直到肌肉记住发力方式(比如王字的“挑钩”需要手腕快速外翻,赵字的“平捺”需要手臂匀速推进)。
第三步:整字临摹——把神韵“留住”
完成单笔练习后,开始临完整的“趣”字。注意三点:
1. 节奏控制:王字的“趣”书写节奏明快(如首横快、竖钩急),赵字的节奏更平稳(每个笔画匀速推进);
2. 空间布局:王字的“走之底”占比小(整体上密下疏),赵字的“走之底”与上部比例接近(整体均衡);
3. 气息连贯:即使不连笔,也要通过笔画的轻重缓急体现内在联系(比如王字的竖钩与走之底的“点”之间有隐形呼应)。
关键提醒:临摹时别急着追求“像照片”,先抓“神似”——比如王字的“灵动感”、赵字的“温润感”,比一笔一画的绝对相似更重要。
四、常见问题答疑:这些坑90%的人都踩过
Q1:临王字的“趣”总感觉笔画生硬,怎么办?
A:检查是否过度模仿“锋芒”。王字虽锋利,但起收笔的“藏”与“露”是自然过渡(比如首横露锋后,第二笔竖钩的起笔会稍作停顿缓冲)。可以对着视频慢放名家临摹片段,观察笔锋的细微调整。
Q2:赵字的“趣”临出来总像“软脚虾”,没力度?
A:问题出在线条的“中段”。赵孟頫的圆润不等于松散,行笔时要保持均匀的力度(想象用筷子匀速推一根面条),尤其注意竖画和走之底的中间部分,不能写成“蜂腰”。
Q3:临了一段时间,还是分不清自己更像谁的风格?
A:做个对比实验——把你的临作和王赵原帖重叠看(手机拍照后叠图),如果末笔跳跃明显,可能是受了王字影响;如果整体四平八稳,则更贴近赵字。找到倾向后,再针对性强化薄弱点。
临摹王羲之、赵孟頫的“趣”字草书,本质上是在与两位千年书家对话。他们的笔墨里藏着东晋的洒脱与元代的雅正,而我们通过一笔一画的揣摩,不仅能提升技法,更能触摸到中国书法最本真的生命力——那是一种超越技巧的,对“趣味”的永恒追求。

可乐陪鸡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