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跃成作为新疆原创乐坛的代表性歌手,他的首张专辑《相对》在1997年推出时有哪些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创作背景? 马跃成作为新疆原创乐坛的代表性歌手,他的首张专辑《相对》在1997年推出时有哪些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创作背景?这张专辑为何能在当年新疆音乐市场中引发关注,其背后融合了哪些地域文化与时代元素?
引言:当新疆民歌遇见现代流行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原创音乐进入多元发展期,各地民族音乐人开始尝试将传统元素与现代编曲结合。在新疆这片融合了维吾尔、哈萨克、汉等多民族文化的土地上,马跃成带着首张专辑《相对》走进大众视野。这位土生土长的新疆歌手,用一张专辑叩开了新疆原创乐坛的新大门——它既不是纯粹的传统民歌翻唱,也不是脱离地域特色的流行模仿,而是在两者间找到了独特的平衡点。
一、音乐风格:传统与现代的“化学反应”
《相对》专辑的音乐风格之所以独特,在于它打破了当时新疆音乐“要么原生态、要么纯流行”的二元划分,形成了鲜明的融合特征。
1. 民族器乐与现代乐器的对话
专辑中大量运用了新疆传统乐器如冬不拉、手鼓、热瓦甫,但并未停留在“伴奏”层面。比如主打歌《相对》的前奏,冬不拉的弹拨节奏与电子合成器的低音铺垫形成层次感,手鼓的跳跃感与架子鼓的力度形成呼应。这种编排既保留了新疆音乐的律动基因,又通过现代乐器的加入增强了流行性。
2. 多语言演唱的巧妙设计
马跃成本人是汉族,但他自幼生活在新疆伊犁,能熟练使用汉语、维吾尔语演唱。专辑中收录了汉语原创歌曲,也穿插了维吾尔语民歌改编曲目(如《阿娜尔罕的梦》)。这种语言切换并非简单叠加,而是通过旋律衔接自然过渡——比如从维吾尔语短调过渡到汉语抒情段时,和声走向保持一致,让听众感受到“不同语言,同一种情感”。
3. 地域叙事与个人情感的结合
歌曲主题既有对新疆草原、戈壁的描绘(如《天山脚下的牧歌》),也有青年离乡与回归的内心独白(如《路的方向》)。这种“大场景+小情感”的表达,区别于当时多数民族音乐“宏大叙事”的单一模式,更贴近普通听众的生活体验。
二、创作背景:时代浪潮中的个人探索
《相对》的诞生并非偶然,它与90年代新疆的社会环境、音乐人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
1. 社会环境:文化交融的需求
1990年代,随着西部大开发推进,新疆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一方面,外界渴望了解新疆文化的独特魅力;另一方面,新疆本地年轻人对“既有民族特色又有现代感”的音乐需求强烈。马跃成的创作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展开——他观察到许多传统民歌因节奏缓慢、歌词晦涩难以被年轻群体接受,而纯流行音乐又缺少地域辨识度,于是决定做“让新疆人觉得亲切,让外地人觉得新鲜”的音乐。
2. 个人经历:从“听众”到“创作者”的转变
马跃成并非科班出身,早年曾是伊犁文工团的业余歌手,常跟着民间艺人学习冬不拉演奏和民歌演唱。90年代初,他接触到崔健、黑豹乐队等内地摇滚音乐,又被王洛宾整理的新疆民歌打动。这种“民间根基+现代启蒙”的双重影响,让他萌生了“把老祖宗的东西用新方式讲出来”的想法。《相对》中的多首歌曲,灵感来源于他在牧区采风时记录的民间故事,或是自己在外打工时的真实心境。
3. 制作条件:有限资源下的创新
1997年,新疆本土音乐制作水平有限,专业录音棚和设备稀缺。据当年参与专辑录制的老乐手回忆,《相对》的录音是在乌鲁木齐一家小型工作室完成的,部分乐器的声音是通过多次叠加录制实现的。但正是这种“手工作坊”式的制作,反而保留了音乐的“人情味”——比如手鼓的敲击声带有轻微的房间混响,冬不拉的琴弦杂音未被完全修掉,这些细节反而增强了现场感。
三、独特之处:为何《相对》能成为“代表作”
与其他同期新疆音乐作品相比,《相对》的差异性体现在三个维度:
| 对比维度 | 《相对》专辑 | 同期常见新疆音乐 |
|----------------|----------------------------------|--------------------------------|
| 音乐风格 | 民族乐器+现代编曲融合 | 原生态民歌或纯流行模仿 |
| 语言表达 | 汉语为主,穿插维吾尔语短句 | 单一汉语或维吾尔语 |
| 主题内容 | 地域叙事+个人情感结合 | 宏大历史或单纯爱情题材 |
| 受众覆盖 | 既吸引新疆本地人,也打动外地听众 | 多局限于特定民族或年龄群体 |
回答关键问题:独特风格与背景的具体表现
Q1:专辑中最能体现“独特风格”的歌曲是哪首?
A1:首播主打《相对》是典型代表——前奏用冬不拉模拟马蹄声,主歌部分用汉语讲述离乡游子的心境,副歌加入维吾尔语合唱,结尾的手鼓节奏渐弱如同驼铃远去,整首歌将“空间距离”与“情感联结”通过音乐具象化。
Q2:创作背景中哪些因素最关键?
A2:社会需求(新疆文化对外传播与本地年轻人审美升级的双重需要)、个人积累(民间音乐功底+现代音乐启蒙)、技术限制催生的真实感(小工作室录制保留原始音色)三者缺一不可。
Q3:为什么说这张专辑是新疆原创乐坛的“转折点”?
A3:在此之前,新疆音乐要么被贴上“古老”“遥远”的标签难以亲近,要么被批评为“失去灵魂”的流行模仿。《相对》证明了民族音乐可以通过现代手法焕发新生,为后续歌手(如刀郎早期的民族流行尝试)提供了参考路径。
从冬不拉的弦音到电子鼓点的碰撞,从草原的故事到城市的迷茫,《相对》专辑像一面镜子,映照出1997年新疆音乐人在传统与现代间的勇敢探索。它或许不是技术最完美的作品,却因真实、鲜活而成为一代人的记忆坐标——这或许就是马跃成和这张专辑留给新疆原创乐坛最珍贵的礼物。
【分析完毕】

葱花拌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