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六艺中的“御”具体指什么? 古代六艺中的“御”具体指什么?它仅仅是驾驶马车吗?背后还藏着哪些古人必须掌握的技能逻辑?
在现代人眼中,“御”这个字或许最先联想到的是“驾驭”“掌控”的抽象概念,但若将时光倒回三千年前,它却是周代贵族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作为“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一,“御”绝非简单的驾车技术,而是融合了礼仪规范、实战策略与身心协调的综合技能。它不仅关乎个人能力的培养,更承载着古代社会对“君子”全面发展的期待——毕竟,在那个车马为重要交通工具与战争载体的时代,能否熟练控驭马车,直接关系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与生存能力。
一、“御”的核心:从日常出行到战场冲锋的必备技能
若问“御”最直观的含义是什么?答案必然是驾驭马车的技术。在先秦时期,马车不仅是贵族出行的主要工具(类似现代的豪华轿车),更是战争中的核心装备(相当于古代的坦克)。《周礼·保氏》明确记载,六艺中的“御”要教会学生“五御”——即五种驾驭马车的关键技术,这些技术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从基础到高阶的系统训练。
| 五御分类 | 具体内容 | 现代类比 | 技能意义 | |----------|----------|----------|----------| | 鸣和鸾 | 车辆启动时,车铃(鸾)与马勒(鸣)需协调作响 | 汽车启动时调整发动机与喇叭的配合节奏 | 培养对车辆整体状态的感知力 | | 逐水曲 | 在曲折的水边道路驾车,需灵活调整方向避开障碍 | 山地驾驶时应对弯道与突发地形 | 锻炼方向控制与应急反应能力 | | 过君表 | 驾车经过国君所在位置的仪仗时,需严格遵循礼仪路线 | 正式场合按指定路线行驶(如阅兵式) | 强化礼仪规范与空间定位能力 | | 舞交衢 | 在交叉路口驾车时,动作如舞蹈般流畅协调 | 城市复杂路况下的灵活变道 | 提升多方向操控的协调性 | | 逐禽左 | 狩猎或作战时,驱使马车将猎物/敌人逼向左侧(便于右手持兵器攻击) | 战场战术配合或狩猎中的包抄策略 | 结合实战需求的战术性驾驶 |
这些技能的训练目标很明确:既要保证日常出行的安全得体,更要为战争或重要仪式中的关键场景做好准备。比如“过君表”考验的是对贵族礼仪的尊重——经过国君仪仗时若车速失控或路线偏移,可能被视为大不敬;而“逐禽左”则是战场生存的关键——将猎物或敌人逼向左侧,能让右手持戈的武士更方便地发起攻击。
二、“御”背后的文化逻辑:为何是贵族教育的必修课?
有人可能会问:普通百姓也需要驾车,为何“御”偏偏被列入贵族专属的“六艺”?这就要从周代的社会结构说起。
马车是身份的象征。在西周至春秋时期,普通平民多以步行为主,只有贵族和士阶层才有资格乘坐马车。能否熟练驾驭马车,直接体现了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实力——就像现代社会中,会驾驶私人飞机或游艇的人往往属于特定阶层。
“御”是军事能力的核心。春秋战国时期,战争形态以车战为主(每辆战车配备一名御者、一名弓箭手和一名持戈武士),御者的技术直接影响战局走向。一个优秀的御者需要同时完成三项任务:控制马匹的速度与方向、观察战场环境、配合车上武士的攻击节奏。若御者在战斗中慌乱失控,可能导致整辆战车陷入险境,甚至拖累全军。
更重要的是,“御”承载着“礼”的精神内核。周代的“礼”不仅是行为规范,更是维系社会秩序的核心。驾车时的仪态(如是否平稳、是否遵守避让规则)、对不同场合的应对方式(如祭祀用车与日常用车的区别),都被赋予了道德与文化的意义。贵族通过学习“御”,本质上是在培养“克己复礼”的自我约束能力——正如孔子所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驾车亦如此,技术之外更重修养。
三、从“御”看古人的综合素质培养理念
对比现代教育,“御”的设置其实暗含了一套完整的综合素质培养逻辑:
- 技术层面:通过“五御”的阶梯式训练,从基础操控到战术应用,逐步提升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
- 礼仪层面:将驾驶行为与道德规范绑定,强调“技能服务于伦理”的价值观;
- 身心层面:驾车需要手眼协调、注意力高度集中,同时还要根据路况调整呼吸与节奏,本质上是身心合一的修炼。
这种“技术+礼仪+心性”的综合培养模式,在今天依然有借鉴意义。比如现代的“驾驶培训”虽然教技术,却较少涉及公共礼仪(如礼让行人、不路怒);而“素质教育”虽强调全面发展,却常因缺乏具体载体而流于形式。“御”恰恰提供了一个鲜活案例——真正的“君子技能”,从来不是单一维度的擅长,而是技术、文化与人格的共同沉淀。
若你曾好奇过“御”为何能位列六艺之一,现在或许有了更清晰的答案:它不只是“如何驾车”的技术手册,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实践指南。从控制马匹的缰绳到掌控人生的方向,“御”的智慧穿越三千年时光,依然在提醒我们:真正的技能,永远与责任、修养紧密相连。

可乐陪鸡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