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政府在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规划管理办法中如何保障城市道路与管线的协同建设? 临沂政府在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规划管理办法中如何保障城市道路与管线的协同建设?该办法具体通过哪些制度设计、执行机制和协调手段,确保道路施工与管线埋设同步推进,避免反复开挖?
临沂政府在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规划管理办法中如何保障城市道路与管线的协同建设?
走在临沂的街道上,市民最头疼的莫过于“拉链马路”——刚修好的路没过多久又因管线维修被挖开,不仅影响出行,还浪费公共资源。这种“道路与管线不同步”的问题,本质上是规划衔接不畅、管理分散导致的。临沂市政府出台的《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规划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是针对这一痛点,通过系统性制度设计,从源头到落地全流程保障道路与管线的协同建设。
一、规划先行:一张蓝图统筹道路与管线布局
《办法》的核心在于“规划协同”。传统模式下,道路建设和管线铺设分属不同部门管理,道路规划只关注路面宽度、坡度等指标,管线单位则各自为政确定埋设位置,导致后期冲突频发。临沂的解决思路是将道路与管线纳入统一规划体系——
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会同步组织市政道路专项规划和综合管线专项规划编制,明确主干道、次干道的建设时序,以及供水、排水、电力、通信等管线的走向、埋深和容量需求。例如,针对老城区道路狭窄的特点,《办法》要求规划阶段优先考虑“共同沟”(综合管廊)布局,将多类管线集中容纳,减少未来重复开挖可能。
建立“多规合一”信息平台,整合道路规划图层与管线数据库,实时更新各类设施的空间坐标、建设状态等信息。规划部门在审批新道路项目时,可直接调取地下管线现状图,避免新路挖断既有管线;管线单位申请新建或改造时,系统会自动比对周边道路规划,提示最佳埋设窗口期。这种数字化协同,让道路与管线的空间关系从“事后协调”变为“事前预控”。
二、审批联动:全流程捆绑式管理
规划落地环节,临沂通过审批机制改革破解“各自申报、进度脱节”问题。《办法》规定,新建、改建、扩建城市道路项目,必须同步审查配套管线建设计划;反之,单独申报的管线工程若涉及道路开挖,需提供与道路规划的衔接证明。
具体操作中,住建部门牵头建立“道路-管线联合审批窗口”,将原本分散在多个部门的道路施工许可、管线掘路许可等事项整合为“一件事”办理。例如,某新区主干道建设项目申报时,建设单位需同时提交道路设计方案和沿线供水、燃气等管线的埋设方案,审批部门会组织道路、管线单位召开联席会议,明确:道路基层施工时同步预埋通信管道,路面沥青铺设前完成雨污水管网安装,照明管线与道路绿化带同步建设。这种“捆绑式审批”倒逼各方提前协商,确保道路与管线施工节点高度匹配。
对于老旧小区改造等复杂场景,《办法》还要求推行“综合设计方案”制度——由街道牵头,联合市政、电力、通信等部门现场勘查,一次性确定道路翻新、管网升级、停车位增设等需求的协同方案,避免多次破路。
三、施工协同:动态跟踪与责任绑定
即使规划和审批环节做到协同,施工过程中的动态管理同样关键。《办法》明确了“道路建设单位主体责任+管线单位配合责任”的双轨机制:道路施工方需在开工前向管线单位共享开挖范围、深度等参数,管线单位则需在规定时间内反馈既有管线位置,并派专人现场监护;若涉及管线迁改,费用纳入道路工程总预算,由建设单位统一协调。
更值得一提的是“智慧工地”技术的应用。临沂在重点市政工程中推广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将道路结构层、管线走向等三维数据录入系统,施工人员通过移动端可实时查看“地下地图”,精准避开既有管线。例如,在沂河路拓宽工程中,通过BIM模型提前发现一处被标注为“废弃”的雨水管仍在使用,施工单位及时调整挖掘方案,避免了突发停水事故。
《办法》建立了“协同施工考核机制”,将道路与管线的同步率、重复开挖率纳入市政工程年度绩效评价,对因协调不力导致多次开挖的责任单位进行通报并限制其后续项目投标资格。
四、长效维护:动态更新与应急联动
协同建设并非“一锤子买卖”,后续维护同样需要道路与管线的紧密配合。《办法》要求市政管理部门建立地下管线动态更新制度——每次道路或管线施工完成后,施工单位需在7个工作日内提交竣工测量数据,包括管线实际埋设位置、材质、接口信息等,经核实后录入全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确保数据与实地一致。
针对突发情况(如管线泄漏需紧急开挖道路),《办法》规定了“应急绿色通道”:管线单位可先抢修后补手续,但需同步通知道路管理部门,共同制定最小化开挖方案,并在修复后24小时内恢复路面。例如,去年冬季某区域供热管网爆裂,供热公司通过应急通道申请开挖,道路养护单位连夜调配材料,在48小时内完成抢修并恢复沥青路面,最大限度减少了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常见问题Q&A
Q1:管线单位不配合道路建设怎么办?
A:《办法》明确,管线单位需按道路建设计划同步实施配套工程,对无故拖延或拒绝配合的,由住建部门约谈主要负责人,并纳入企业信用档案。
Q2:老城区道路狭窄,如何实现管线与道路协同?
A:优先采用“微更新”模式——通过增设综合管廊、利用道路绿化带下方空间埋设管线,或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同步优化管网布局,避免大规模开挖。
Q3:市民如何参与监督避免反复开挖?
A:可通过“临沂市政服务”公众号或12345热线反映“拉链马路”问题,相关部门需在5个工作日内公开处理进展,并说明道路与管线的协同计划。
从规划到施工再到维护,临沂通过制度创新与技术赋能,让城市道路与管线从“各自为战”走向“同频共振”。这不仅提升了市政工程的效率与品质,更回应了市民对“畅通城市”“品质生活”的期待——毕竟,少一条“拉链马路”,就多一份民生温度。

爱吃泡芙der小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