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一晋元中学的元气活源农场如何融入劳动课程设计?其屋顶种植项目如何根据学生需求调整种植方案?
北京十一晋元中学的元气活源农场如何融入劳动课程设计?其屋顶种植项目如何根据学生需求调整种植方案?怎样让劳动教育更贴近学生生活,真正实现“做中学”与“学中做”的融合?
在北京十一晋元中学,一块看似普通的屋顶,被赋予了全新的教育意义——它就是“元气活源农场”。这个项目不仅是一片绿色空间,更是学校劳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这样的农场是如何深度融入劳动课程设计中的?屋顶种植项目又如何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乃至成长需求灵活调整种植方案呢?让我们从课程设计理念、实施路径以及学生参与机制等几个方面深入探讨。
一、元气活源农场:劳动课程设计的创新载体
在当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劳动教育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心”。北京十一晋元中学通过打造“元气活源农场”,将劳动教育与生物、地理、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有机结合,形成了一门多维度、实践性强的综合课程。
1. 劳动课程目标的明确设定
学校在设计劳动课程时,首先明确了三大目标:
- 培养劳动意识与责任感: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种植、管理、收获全过程,体会劳动的价值;
- 提升实践与探究能力:在动手操作中锻炼观察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 增强环保与健康意识:通过种植绿色蔬菜、香草等,引导学生关注饮食健康与生态保护。
2. 农场作为课程实施的核心场景
元气活源农场不仅仅是一块种植地,它是课程实施的“第二课堂”。在这里,学生可以:
- 亲手播种、浇水、施肥,记录植物生长过程;
- 进行简单的土壤检测和植物病虫害防治实验;
- 组织丰收节、义卖活动,将劳动成果分享给社区。
这种“在做中学”的方式,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与实践,极大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与实际意义。
二、屋顶种植项目:灵活调整,紧贴学生需求
元气活源农场的屋顶种植项目,是整个劳动课程中最具活力和变化性的部分。那么,它又是如何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动态调整的呢?
1. 学生需求调研:从兴趣出发
在每学期初,学校会通过问卷、小组讨论、兴趣投票等方式,了解学生对种植作物的偏好。常见的调研内容包括:
- 喜欢种植哪些蔬菜或香草(如番茄、薄荷、罗勒);
- 是否有过敏或特殊饮食需求;
- 对种植难度的接受程度(如是否愿意尝试高难度作物)。
这些调研结果直接影响了当季种植方案的选择,确保种植内容既符合学生兴趣,也具备可操作性。
2. 种植方案的动态调整策略
根据调研反馈,学校采取“基础+选修”的模式,对屋顶种植项目进行灵活调整:
| 调整维度 | 基础方案 | 选修方案 | |----------------|------------------------------|----------------------------------| | 种植作物 | 番茄、生菜、青椒等常见蔬菜 | 薄荷、迷迭香、香菜等香草类植物 | | 种植难度 | 简单易管理 | 需要更多照料与技术投入 | | 参与形式 | 全员基础参与 | 兴趣小组、竞赛小组深入实践 | | 教学目标 | 培养基本劳动技能 | 激发探究精神与创新能力 |
这种分层设计,不仅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也鼓励他们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深入探索。
3. 学生参与决策,增强自主性
除了调研与调整,学校还鼓励学生参与到种植方案的设计中来。例如:
- 由学生小组提出“主题种植计划”,如“健康维生素种植区”“香草小厨房”等;
- 学生自主管理某一区域,从选种到收获全程负责;
- 定期举办“种植方案分享会”,让学生交流经验、提出改进建议。
这一系列措施,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参与感与责任感,也让劳动课程更加生动、有趣。
三、劳动课程与多学科融合,拓展教育边界
元气活源农场不仅服务于劳动教育,更成为多学科融合的重要平台。通过跨学科的项目式学习,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获得更全面的知识与能力。
1. 与生物学科的结合
学生在种植过程中,可以观察植物的生长周期,学习光合作用、根系发育等生物学知识。教师可设计实验,如:
- 比较不同光照条件下植物的生长速度;
- 探究水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 与地理学科的联系
通过研究土壤成分、气候条件对种植的影响,学生能够将课本上的地理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增强对自然环境的理解。
3. 与艺术教育的融合
学生还可以参与农场美化设计,如制作植物标识牌、绘制丰收主题壁画等,激发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四、家校社协同,共同支持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家庭与社区的支持。北京十一晋元中学在元气活源农场的运营中,积极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支持网络。
1. 家庭参与:劳动教育的延伸
学校鼓励家长参与到种植活动中来,如:
- 邀请家长分享家庭种植经验;
- 组织亲子种植日,增进亲子关系与劳动体验;
- 家长志愿者协助管理农场日常运作。
2. 社区联动:资源共享与成果输出
农场生产的部分作物,会通过义卖或赠送的方式进入社区,既服务了周边居民,也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社会价值。同时,社区的专业园艺师也会进校开展讲座,提供技术指导。
五、学生反馈与持续优化
在实施过程中,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反馈,并将其作为优化课程的重要依据。通过定期的“劳动课程意见箱”、学生代表座谈会等形式,收集学生对课程内容、组织形式、种植方案等方面的建议。
例如,有学生提出“希望增加夜间种植观察活动”,学校便在后续课程中增设了“月光下的农场”观察项目;还有学生建议“引入更多智能种植设备”,学校也在探索利用物联网技术,让学生体验智慧农业的魅力。
结尾思考:劳动教育如何真正“活”起来?
北京十一晋元中学的元气活源农场,通过劳动课程的系统设计与屋顶种植项目的灵活调整,让劳动教育真正“活”了起来。它不仅是学生接触自然、锻炼能力的场所,更是他们学会责任、合作与创新的成长平台。
劳动教育的核心,不在于让学生种出多少蔬菜,而在于让他们在与土地、植物、同伴的互动中,收获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我的认知。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贴近学生需求、面向未来发展的教育。
【分析完毕】

可乐陪鸡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