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长江五桥在建设过程中面临哪些技术难点?如何解决汛期江水倒灌拱座基坑的问题? 泸州长江五桥在建设过程中面临哪些技术难点?如何解决汛期江水倒灌拱座基坑的问题?该桥作为连接泸州主城区与长江南岸的关键通道,其建设不仅要克服复杂地质条件与繁忙航运的干扰,还需直面长江汛期水位暴涨对施工安全的严峻考验——尤其是拱座基坑在洪水冲击下的防倒灌难题,直接关系到工程进度与人员设备安全。
一、泸州长江五桥建设中的核心 技术难点有哪些?
泸州长江五桥全长约1.3公里,主桥采用中承式钢箱拱桥设计,跨越长江主航道,桥位处水深流急、航运繁忙,且地质覆盖层厚、岩层分布不均,这些客观条件共同构成了建设的多重挑战。
1. 复杂水文与航运条件的双重压力
长江泸州段年均水位差超15米,汛期最大流量可达每秒数万立方米,施工期间需保障通航安全(每日过往船舶超百艘),同时避免水下作业受水流冲刷影响。例如,主拱吊装时既要避开航运高峰,又要确保吊装设备在波动水面上的稳定性。
2. 深基坑与软弱地基的支护难题
拱座基坑开挖深度普遍超过15米,部分区域需穿透淤泥质黏土层进入硬岩层,此类地层自稳性差,易发生坍塌或渗漏。若支护结构设计不当,可能导致基坑变形甚至垮塌,延误后续拱肋安装工序。
3. 大跨度钢拱肋的精准安装要求
主拱跨径达500余米,钢箱拱肋单节段重数十吨,需在高空完成多节段拼接,对焊接精度(误差不超过3毫米)、线形控制(拱轴线偏移率<1/1000)及吊装同步性提出极高要求,任何偏差都可能影响整体受力结构。
二、汛期江水倒灌拱座基坑? 这一问题的针对性解决方案
汛期江水倒灌是泸州长江五桥施工中最紧迫的风险点——当长江水位短时上涨超过基坑围堰设计高度时,洪水可能通过缝隙涌入坑内,不仅会淹没未凝固的混凝土基础,还可能冲毁支撑结构,导致工期延误甚至安全事故。针对这一痛点,工程团队采取了“多重防护+动态监测”的组合策略。
1. 分层挡水体系:围堰+防渗墙的双重屏障
基坑外围首先修筑了高18米的钢筋混凝土围堰,堰体采用“钢板桩+混凝土面板”复合结构,表面涂抹防水涂料以减少渗漏;围堰内侧额外打入深度30米的连续墙,深入基岩层形成“第二道防线”,阻断江水横向渗透路径。经模拟测试,该组合结构可抵御20年一遇的洪水冲击(水位超警戒线2.5米)。
2. 智能排水系统:抽排+应急联动的实时调控
基坑底部设置环形集水井,配备大功率潜水泵(单泵流量每小时500立方米),并与水位传感器联动——当坑内水位上升至预警值(高于基底0.5米)时,系统自动启动备用泵组,确保排水能力冗余30%。每个泵站均配置手动备用电源(柴油发电机),防止汛期电网故障导致停排。
3. 动态监测网络:数据+人工的双重保险
在围堰迎水面安装渗压计、水位计及位移传感器,每5分钟上传一次数据至监控中心,一旦发现渗流量异常增大(超过阈值)或围堰结构位移超标(>5毫米),立即触发警报并启动应急响应:一方面加密巡查频次(每小时1次),另一方面调用储备沙袋加固薄弱段,必要时暂停基坑内作业,待水位回落至安全范围后再复工。
三、其他关键技术难点的应对实践
除汛期防倒灌外,工程团队还针对其他难点创新了多项技术手段:
| 难点类型 | 解决方案 | 实际效果 | |------------------|--------------------------------------------------------------------------|------------------------------| | 软弱地基处理 | 采用“高压旋喷桩+注浆加固”组合工艺,将淤泥质土压缩密实,承载力提升至150kPa以上 | 基坑开挖零坍塌记录 | | 大跨度拱肋吊装 | 研发“双机抬吊+临时塔架辅助”工艺,配合BIM技术模拟吊装轨迹 | 合龙误差仅1.2毫米 | | 航运干扰协调 | 与海事部门建立实时通讯机制,划定临时禁航区并设置夜间警示灯群 | 全年未发生船舶碰撞事故 |
从地质适应到水文对抗,从结构精准到安全管控,泸州长江五桥的建设过程堪称“复杂环境桥梁施工教科书”。每一个技术难点的突破,既依赖工程团队的经验积累,更离不开对现场条件的动态适应——正如现场工程师所说:“长江的水位不会等人,但我们的预案必须比洪水跑得更快。”这种“问题导向+主动创新”的建设思维,正是中国桥梁工程不断刷新世界纪录的底气所在。
【分析完毕】

虫儿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