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 首页 传统节日 24节气 企业成立时间 今日 问答 中文/English
首页 > 问答 > 建三江农场采取了哪些措施保护湿地生态系统?

建三江农场采取了哪些措施保护湿地生态系统?

爱吃泡芙der小公主

问题更新日期:2025-11-10 05:17:07

问题描述

建三江农场采取了哪些措施保护湿地生态系统?该地区如何平衡农业开发与生态保护的
精选答案
最佳答案

建三江农场采取了哪些措施保护湿地生态系统? 该地区如何平衡农业开发与生态保护的长期矛盾?

建三江农场采取了哪些措施保护湿地生态系统?
该地区如何平衡农业开发与生态保护的长期矛盾?

在广袤的三江平原腹地,建三江农场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既肩负着保障粮食安全的重任,又面临着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的严峻挑战。这里湿地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31%,是丹顶鹤、东方白鹳等珍稀鸟类的栖息乐园,也是调节区域气候、涵养水源的“生态绿肺”。如何在推进现代化农业的同时守护好这片“地球之肾”?建三江农场通过十余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了一套“制度+技术+共治”的立体化保护体系。

一、划定红线:用最严制度守护生态基底

湿地保护的首要前提是明确“不能碰的底线”。建三江农场早在2012年便启动了湿地资源普查,联合自然资源部门利用卫星遥感与实地测绘技术,精准划定湿地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范围,将总面积达12.8万公顷的湿地全部纳入生态保护红线,严禁任何形式的开发占用

更关键的是建立“占补平衡”机制——若因重大农业设施建设确需占用湿地,必须按照“先补后占、占一补一”的原则,在非保护区范围内恢复同等面积且生态功能相当的湿地。例如2021年某灌区扩建项目需占用23公顷湿地,农场随即在废弃鱼塘区域实施生态修复工程,通过引入原生水生植物、疏通水系连通性,最终建成水质净化能力更强的替代湿地,经第三方评估完全达到生态补偿标准。

| 制度名称 | 核心内容 | 实施效果 | |------------------|-----------------------------------|------------------------------| | 湿地保护红线制度 | 明确禁止开发区域,实行终身追责 | 核心区10年零侵占记录 | | 占补平衡机制 | 开发前完成等量湿地修复 | 累计补充湿地面积超500公顷 | | 生态补偿基金 | 从土地收益中提取2%用于湿地维护 | 年投入资金超300万元 |

二、科技赋能:智慧监测破解管理难题

传统的人工巡护难以覆盖广袤湿地的动态变化,为此建三江农场投入专项资金打造“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在空中,搭载红外热成像与多光谱相机的无人机每周开展两次全域扫描,可精准识别非法捕捞、外来物种入侵等异常活动;在地面,布设的56个智能监测站实时采集水质pH值、土壤湿度、鸟类活动声纹等数据,通过物联网平台直传管理中枢;在水下,自主研发的水质微型传感器能监测到0.1米深度的溶解氧变化,为藻类爆发预警提供依据。

这套系统不仅提升了问题发现效率——过去需要三天完成的巡查,现在半小时即可生成全域报告;更实现了精准干预。例如2023年春季监测到某区域水质氨氮超标,农场立即启动溯源排查,发现是上游农田排水沟残留化肥所致,随即调整周边3000亩稻田的施肥方案,两周后水质指标恢复正常。

三、生态修复:让退化湿地重获生机

针对历史上因围垦、污染导致的局部湿地退化问题,农场采用“自然恢复为主、人工辅助为辅”的修复策略。在轻度退化的草本沼泽区,通过拆除废弃围堰、疏通自然水道,让积水重新浸润土地,配合撒播芦苇、香蒲等本土植物的种子,三年内植被覆盖率从不足40%提升至82%;在重度退化的泥炭地,采用“生态浮岛+微生物菌剂”组合技术,先利用浮岛上的水生植物吸收富营养物质,再投放专食藻类的微生物群落,成功消除了水体富营养化现象。

最典型的案例是七星河下游的废弃鱼塘群改造工程。这片曾用于水产养殖的区域因长期投饵导致底泥污染,农场通过清淤疏浚、种植沉水植物构建“水下森林”,并引入鲫鱼、泥鳅等本地鱼种平衡生态系统,如今已成为候鸟迁徙途中的重要停歇点,每年吸引超过2000只白琵鹭在此觅食。

四、多方共治:凝聚全民守护合力

保护湿地不是农场的“独角戏”,而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农场创新推出“湿地认养”模式,鼓励周边农户与企业以家庭或团体名义认领特定区域,承担日常巡查与科普宣传责任,目前已有127个家庭参与其中;联合学校开设“湿地课堂”,组织学生参与鸟类观测、水质检测等实践活动,累计培养“小小护湿员”超过3000人次;更与科研院所建立合作,邀请生态专家驻场指导,研发出适合寒地湿地的芦苇-鱼类共生模式,既保护了生态又增加了周边居民收入。

当问及当地老农“为啥愿意放下锄头去巡护湿地”时,62岁的张大爷指着远处成群的候鸟说:“这些鸟儿飞了几千公里才落到这儿,咱要是不管,良心上过不去。再说了,湿地好了,地下水更甜,庄稼长得更壮,咱自己也是受益者。”

从严格划界到科技护航,从生态修复到全民参与,建三江农场的实践证明:农业发展与湿地保护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当制度约束转化为行动自觉,当技术创新赋能精准治理,当利益共享激发内生动力,这片承载着粮食安全与生态使命的土地,终将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续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