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景泰在抗洪救灾中是如何英勇牺牲的? 刘景泰在抗洪救灾中是如何英勇牺牲的?他究竟经历了怎样的生死抉择?
2016年7月,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雨席卷福建闽清、永泰等地,山洪暴发、泥石流肆虐,多个村庄瞬间被淹没在浑浊的水浪中。东部战区陆军某旅下士班长刘景泰所在的部队连夜驰援灾区,承担着转移群众、疏通河道、加固堤坝的重任。在这场与死神赛跑的抗洪战斗里,这位年仅22岁的年轻战士,用生命诠释了“人民子弟兵”的深刻含义——他不是被洪水卷走的,而是在主动营救战友和群众的危急关头,将自己永远留在了湍急的水流中。
一、灾情就是命令:那个雨夜冲在最前的身影
闽清县金沙镇是此次洪灾的重灾区之一,连续数日的暴雨让当地的梅溪水位暴涨,原本宽阔的河面拓宽了近三倍,浑浊的洪水裹挟着断木、碎石和泥沙,以每秒近百立方米的流量奔腾而下。7月9日下午,刘景泰所在连队接到紧急任务:前往金沙镇三太村转移被困村民,同时排查因山体滑坡堵塞形成的堰塞湖险情。
“我水性好,我先上!”在分配任务时,刘景泰主动请缨加入突击小组。他和战友林边建、涂仁兵组成三人小队,携带救援绳索、救生衣和破拆工具,徒步穿越被洪水淹没的村道。当时的水位已漫过腰部,水下暗流涌动,随处可见被冲倒的电线杆和断裂的桥梁残骸。据同行的战友回忆,刘景泰始终走在队伍最前方,一边用竹竿探路,一边大声呼喊确认村民位置,“他的声音特别洪亮,像定心丸一样,让我们在漆黑的雨夜里也能找准方向”。
二、生死瞬间:那道冲向落水战友的背影
下午3时许,小队行至一处被洪水冲垮的石桥附近,突然听到下游传来微弱的呼救声。循声望去,只见百米外的激流中,一名中年妇女正紧紧抓着一根摇摇欲坠的树干,而她的丈夫和孩子已被卷入更下游的漩涡中。“先救最近的!”刘景泰没有丝毫犹豫,解开自己的救生衣扔给林边建,抓起一根麻绳就跳进了齐胸深的水流中。
当时的水流速度超过每秒5米,河底的碎石和倒木不断撞击着身体。刘景泰艰难地靠近妇女,用麻绳缠住她的腰,示意岸上的战友拉拽。可就在绳子刚绷紧的瞬间,上游冲下来的一根直径半米的树干狠狠撞向三人——妇女被巨大的冲击力掀翻,刘景泰下意识伸手去抓,却因重心失衡跌入漩涡区。林边建和涂仁兵拼命拽绳,却只拉回了被树干刮破的救生衣碎片。
“景泰!景泰!”战友们的呼喊被洪水声淹没。后来搜救队在下游两公里处的礁石缝里发现了刘景泰的作训帽,帽檐内侧还残留着他用记号笔写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字,字迹虽被水泡得模糊,却依然能辨认出他平日里练字时的工整。
三、英雄从未离开:那些被铭记的细节
刘景泰牺牲后,战友们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他的笔记本扉页写着:“当兵就要当能扛事的兵,老百姓需要的时候,咱得顶得上。”他的手机相册里存满了训练照片,但最后一张是出发前拍的——他和班里的战士们站在连队门口,举着“洪水不退,我们不撤”的标语,笑容里带着年轻人特有的朝气。
当地村民至今记得那个穿迷彩服的身影:有位老大娘哭着说,刘班长曾蹲在她家门槛上,把最后半块压缩饼干分给她的小孙子;有位小学生写作文提到,洪水来的那天,是“解放军哥哥背着我蹚过齐腰的水,还说‘别怕,叔叔送你回家’”。这些零散的记忆碎片,拼凑出一个真实的刘景泰——他不仅是训练场上的尖子兵,更是百姓心中的“守护神”。
四、追问与反思:英雄牺牲背后的启示
Q1:刘景泰为何选择主动涉险?
→ 表格对比:普通人与军人的选择差异
| 场景 | 普通人可能的选择 | 军人的本能反应 |
|---------------------|------------------------|------------------------|
| 看到群众落水 | 先确保自身安全再求助 | 第一时间冲上去施救 |
| 面对湍急洪水 | 观望或绕行 | 主动探路、开辟通道 |
| 装备不足时 | 等待支援 | 利用现有条件最大限度救援 |
Q2:这样的牺牲值得吗?
从个体角度看,22岁的生命戛然而止令人痛心;但从更宏观的维度看,正是无数像刘景泰这样的军人,在每一次灾难面前用血肉之躯筑起防线,才换来了更多家庭的平安。正如他生前所在连队的口号:“宁可向前一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这不是口号,而是刻进骨子里的使命担当。
在闽清县的烈士陵园里,刘景泰的墓碑前常年摆放着鲜花和玩具水枪——那是孩子们自发带来的礼物。有人问他是否后悔那天跳进洪水,答案或许藏在他训练笔记里的一句话里:“如果重来一次,我还是会冲上去,因为我是兵,更是党员。” 这种选择无关计算,而是源于对“人民至上”的深刻理解,对“军人职责”的绝对忠诚。当我们谈论英雄时,不应只聚焦于壮烈的瞬间,更要记住他们用生命守护的初心: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需要挺身而出的人;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必须坚守的堡垒。

虫儿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