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毅如何通过「群响天梯」制度解决团队战斗力不足的问题? ——团队目标模糊、成员动力涣散、协作效率低下时,这套制度如何成为破局关键?
在创业团队或中小型组织中,“战斗力不足”几乎是管理者最头疼的顽疾:目标拆解像一团乱麻,成员要么躺平摸鱼,要么各自为战;跨部门协作推三阻四,执行力像漏气的皮球。刘思毅创立的「群响」作为聚焦私域流量与增长领域的社群服务平台,曾面临同样的困境——团队规模扩大后,新老成员能力参差不齐,项目推进总卡在“最后一公里”。直到他设计出「群响天梯」制度,用一套“透明化晋升+游戏化激励+实战练兵”的组合拳,硬生生把团队的战斗状态从“散沙”捏成了“铁拳”。
一、问题拆解:团队战斗力不足的三大“病灶”
要解决问题,先得找准病根。刘思毅在复盘时发现,团队战斗力疲软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其一,目标感缺失。成员不清楚“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做好了对公司和个人有什么价值”,导致执行时敷衍了事;
其二,成长路径模糊。新人不知道自己该往哪个方向努力,老人觉得“做到头也就这样”,缺乏向上的冲劲;
其三,激励机制失效。传统KPI要么太僵化(只看数字不看过程),要么太“画饼”(奖励永远在明年),成员动力像被掐了阀门的发动机。
这些问题的叠加,让团队陷入了“低效—挫败—更低迷”的恶性循环。
二、「群响天梯」制度的核心设计:把“爬升”变成本能
针对上述痛点,刘思毅设计的「群响天梯」制度,本质上是一套“以人为核心、以成长为目标、以结果为导向”的动态管理体系。它的核心逻辑很简单:让每个成员清晰看到自己的上升通道,通过可量化的目标牵引行动,再用即时反馈强化成就感。具体来说,包含三个关键模块:
1. 天梯层级:明确“每一级台阶”长什么样
「天梯」被划分为6个可见的职级(从“新手村”的P1到“核心骨干”的P6),每个职级对应清晰的能力标签+业绩门槛+行为标准。比如:
- P1(执行层):能独立完成基础任务(如撰写一篇合格的社群推广文案),错误率低于5%;
- P3(组长层):需带领3人小组完成项目(如策划一场转化率超15%的线上活动),且团队成员满意度≥80%;
- P5(管理层):要制定部门季度目标(如私域用户月均增长2万),并拆解为可落地的周计划,跨部门协作满意度≥75%。
这些标准不是老板“拍脑袋”定的,而是通过历史数据回溯(比如过去半年TOP20%成员的共性表现)+全员讨论修订出来的,确保既符合实际又有一定挑战性。
2. 晋升规则:用“游戏化积分”替代模糊评价
传统晋升靠领导主观打分,容易滋生“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或“老好人吃亏”的问题。「天梯」引入了“积分制+里程碑”双轨制:
- 积分维度包括业绩贡献(如项目带来的营收占比)、能力提升(如通过内部技能考试)、协作反馈(同事匿名评分)等,每项都有明确的换算公式(例如完成一个百万级GMV项目积50分,带教新人转正积20分);
- 里程碑则是每个职级的“必过关卡”(如P2必须独立负责过3次以上用户增长活动,且次月留存率≥60%)。
成员可以随时登录内部系统查看自己的“当前积分”“距离下一级的缺口”,就像打游戏时盯着经验条冲刺一样直观。
3. 动态反馈:每周“爬梯进度会”代替月度总结
为了防止目标停留在纸面上,「天梯」配套了高频次的反馈机制:每周五下午固定召开“爬梯进度会”,成员需要用3分钟汇报本周完成了哪些“天梯任务”(比如“完成了P3要求的用户分层方案设计”),导师现场点评并给出改进建议;每月则发布《天梯排行榜》(公示各职级冲刺进度Top10),对连续三个月排名前3的成员给予“加速晋升特权”(比如原本需积累100分才能晋升P4,优秀者80分即可)。
这种“短周期、强互动”的节奏,让成员始终处于“冲刺状态”,而不是年底才突然发现“今年白干了”。
三、实战效果: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
制度落地半年后,「群响」团队的战斗力变化肉眼可见:
- 目标对齐度提升:通过天梯职级的能力标签,新老成员快速理解“公司当前阶段最需要什么”(比如Q3重点是提升客户复购率,那么P3以上成员的考核重点就倾斜到复购活动策划上);
- 主动担责增多:过去推活儿的情况大幅减少,因为成员知道“多做关键任务=更快攒积分=更早晋升”,甚至有人主动申请跨部门支援难点项目;
- 新人成长加速:P1-P2的新人通过“天梯任务清单”(比如第一个月必须掌握用户画像工具、第二个月独立跟进10个客户需求),平均转正时间从3个月缩短到1.5个月,且留存率提高了40%。
更关键的是,团队氛围从“各自为战”变成了“互相托举”——高阶成员愿意分享经验(因为带教新人能赚积分),低阶成员积极学习(因为清楚每一步努力的回报),形成了正向循环。
常见问题Q&A:关于「群响天梯」的实操细节
Q1:天梯职级会不会固化?老员工躺平怎么办?
A:每半年会进行“职级复核”,如果连续两次未达到当前职级的“行为标准”(比如P3成员的团队满意度跌破70%),会被降级或冻结晋升;同时设置“破格通道”(比如P2成员若做出单月GMV超50万的项目,可直接跳级申报P4)。
Q2:积分标准会不会太复杂?成员记不住怎么办?
A:积分规则被简化为“3+1”模型——3个核心维度(业绩/能力/协作)+1个弹性加分项(比如提出优化流程的建议被采纳)。所有标准都做成可视化手册,新人入职第一天就会培训,系统还会自动推送“本周可冲刺的积分任务”。
Q3:这套制度适合所有类型团队吗?
A:「天梯」的核心是“透明化目标+即时反馈”,理论上适用于任何需要提升执行力的团队。但需根据行业特性调整职级能力和积分权重(比如技术团队可增加“代码贡献量”指标,销售团队侧重“客户成交金额”)。
从混乱到有序,从低效到高能,「群响天梯」制度的本质,是把“团队战斗力”这个抽象概念,转化成了每个成员看得见、够得着的具体阶梯。它不靠洗脑式的口号,也不依赖空降的“救世主领导”,而是通过一套经过验证的机制设计,让“我要变强”成为团队成员的自发选择。正如刘思毅所说:“真正的战斗力,从来不是管出来的,而是设计出来的。”

红豆姐姐的育儿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