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旅游发展集团在文旅项目开发中有哪些代表性案例?
广西旅游发展集团在文旅项目开发中有哪些代表性案例?这些项目如何推动地方文旅经济发展?
一、核心景区升级:桂林两江四湖·象山景区的“夜经济”样板
桂林两江四湖·象山景区是广西文旅融合的经典之作,也是广旅集团早期重点打造的项目之一。景区以漓江、桃花江与杉湖、榕湖等内湖构成的“两江四湖”水系为核心,叠加象鼻山这一桂林城徽级地标,通过灯光夜景工程、游船体验优化及文化演艺植入,将自然山水与人文底蕴深度融合。
其中,夜游两江四湖项目尤为突出——游客乘船穿梭于灯火映照的湖面,沿途可见象鼻山在光影中更显雄奇,湖岸亭台楼阁点缀传统民俗表演,既保留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原生美感,又通过夜间消费场景激活了游客停留时长。数据显示,该项目落地后景区年接待量增长超30%,带动周边餐饮、住宿等业态收入提升约25%,成为广西“夜经济”的标杆案例。
二、主题乐园创新:南宁方特东盟神画的文化科技融合实践
作为广旅集团布局泛珠三角文旅市场的重要载体,南宁方特东盟神画是国内首个以东盟十国文化为主题的高科技乐园。项目突破传统主题公园“游乐设备+基础演艺”的模式,通过4D巨幕影院、球幕飞行体验、沉浸式场景还原等技术手段,将越南水上木偶戏、柬埔寨吴哥窟神话、泰国大皇宫建筑等东盟特色文化转化为可感知的互动体验。
比如园区内的“千岛之歌”剧场,利用全息投影与真人演员配合,再现印尼传统舞蹈的灵动;“伴你飞翔”项目则通过悬挂式飞行影院,带游客“俯瞰”新加坡滨海湾、马来西亚双子塔等东盟地标。这种“文化为魂、科技为翼”的开发思路,不仅填补了广西高端主题乐园的市场空白,更成为面向东盟的文化交流窗口——开业至今累计接待游客超500万人次,其中约15%为入境游客,有效推动了“文旅+外交”的双向赋能。
三、康养旅居探索:巴马赐福湖长寿养生度假区的“银发经济”布局
聚焦广西“世界长寿之乡”的资源禀赋,广旅集团在河池巴马打造了赐福湖长寿养生度假区,瞄准中老年群体的康养需求,构建了“生态居住+医疗辅助+文化体验”的复合型产品体系。度假区选址于盘阳河畔的赐福湖畔,依托喀斯特地貌与清澈湖水,建设了低密度康养社区、中医理疗馆、瑶族药浴体验中心,并配套有机农场与慢行步道。
其差异化优势在于“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与当地三甲医院合作设立健康管理站,为入住老人提供定期体检、慢病管理等服务;同时融入瑶族“长寿文化”元素,通过节庆活动、手工艺体验等增强游客的情感认同。目前该度假区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银发群体冬季旅居的热门选择,旺季入住率超80%,验证了“气候资源+精准客群”的康养开发路径可行性。
四、边境文旅标杆:德天跨国瀑布景区的“跨境体验”突破
德天瀑布作为亚洲第一大跨国瀑布(与越南板约瀑布相连),一直是广西边境旅游的核心IP。广旅集团接手运营后,重点强化了“跨国互动”与“沉浸式观瀑”两大特色:一方面升级了中越跨境街区的商业形态,引入越南咖啡、手工艺品等特色商铺,增设边境免税购物点;另一方面推出“竹筏漂流近距离观瀑”“悬崖玻璃栈道俯瞰全景”“跨国瀑布夜景灯光秀”等体验项目,其中夜景灯光通过光影技术将瀑布与两岸山体渲染成金色画卷,搭配壮族天琴表演,形成独特的边境文化IP。
该项目不仅带动了崇左市大新县周边乡村旅游发展(周边新增民宿超200家),更成为中越边境文旅合作的典范——每年吸引超150万游客,其中约10%为越南入境客群,真正实现了“以旅促融”的双边效益。
五、城市文旅综合体:南宁之夜的“烟火气”与“潮流感”平衡
针对年轻客群与本地居民的消费升级需求,广旅集团在南宁核心区打造了“南宁之夜”文旅街区,定位为“城市文化会客厅”。街区以壮族铜鼓、绣球等元素为建筑符号,融合了国潮市集、livehouse音乐演出、非遗手作工坊与网红餐饮,既保留了老南宁的市井记忆(如复原骑楼建筑风貌),又注入了剧本杀、电竞体验等新业态。
其运营亮点在于“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春节举办壮族“三月三”歌圩节,夏季推出水上电音派对,秋季结合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开展街头展演。这种“传统文化+现代潮流”的组合拳,使其迅速成为南宁市民的夜间打卡地与游客的“必逛清单”,日均客流超2万人次,带动周边商圈租金上涨约18%,展现了城市文旅项目的活力与可持续性。
(我是历史上今天的读者www.todayonhistory.com)从实际观察看,广旅集团的这些案例成功的关键,在于精准把握了“资源禀赋-市场需求-技术赋能”三者的平衡:无论是依托桂林山水做夜游延伸,还是借巴马气候做康养聚焦,亦或是通过科技手段激活东盟文化,本质上都是将广西独有的自然、文化、区位优势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的产品。这种“因地制宜”的开发逻辑,或许正是地方文旅集团值得借鉴的经验。

蜂蜜柚子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