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共青团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开展了哪些特色活动?
广西共青团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开展了哪些特色活动?通过哪些创新实践促进各民族青年交往交流交融?
P
广西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其共青团组织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承担着重要使命。从基层社区到高校校园,从传统节日到网络空间,一系列富有民族特色又紧贴时代脉搏的活动持续开展,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注入青春动能。
H2 民族文化体验营:让传统“活”在青年指尖
——以沉浸式活动搭建情感纽带
每年“壮族三月三”期间,广西共青团联动多地文旅部门举办“民族文化体验周”,组织各族青年共同参与铜鼓制作、绣球编织、五色糯米饭烹饪等非遗手作课程。南宁某高校团委书记提到:“我们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设工作坊,维吾尔族同学跟着壮族阿婆学唱山歌,汉族学生跟着瑶族青年跳长鼓舞,这种跨民族的协作比单纯讲座更有感染力。”数据显示,20XX年全区累计开展此类活动超XXX场次,覆盖青少年超过XX万人次。
除线下实践外,“云游民族村寨”线上直播项目也颇受关注。通过镜头带青年观众走进龙脊梯田旁的侗族木楼、靖西壮锦工坊,实时互动问答环节常引发弹幕刷屏:“原来京族独弦琴这么美!”“下次想去环江看毛南族分龙节!”这类活动突破地域限制,让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场景。
H2 跨境青年同心计划:边境线上的团结实践
——聚焦沿边地区深化交流融合
针对广西与越南接壤的特殊区位,共青团组织推出“国门青年伙伴行动”。在中越边境的东兴、凭祥等地,定期举办“同升一面旗”“共护界碑”主题活动,中越两国青年共同擦拭界碑、绘制民族团结墙绘。防城港团市委工作人员介绍:“去年端午节,我们组织跨境贝侬(兄弟姐妹)一起包‘同心粽’,糯米里包着红枣和绿豆象征甜甜蜜蜜,这个创意被多家媒体报道。”
更值得一提的是“边境青年创业市集”,每月固定时段开放中越双语摊位,壮族青年推销五色糯米饭伴手礼,越南留学生展示咖啡拉花技艺,交易过程中自然形成语言互学、文化互通的氛围。这种“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模式,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象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合作成果。
H2 青联大讲堂:用青年话语解读团结密码
——创新理论宣讲贴近Z世代
区别于传统报告会形式,“石榴籽青春讲堂”采用脱口秀、情景短剧等新颖载体。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团委打造的“民族故事盲盒”环节备受欢迎:上台学生随机抽取写有不同民族关键词的卡片,即兴编演三分钟微故事。曾有位苗族同学抽到“团结”主题,结合自家三代从军经历讲述西南边疆守护故事,台下彝族、土家族学生自发组成讨论小组分享感悟。
与此同时,“青年讲师团走基层”项目组建了涵盖教师、民警、非遗传承人的多元化队伍。百色市某乡镇活动中,壮族警察用方言讲解民族团结案例,瑶族支教老师分享山村教育变迁,这种“身边人讲身边事”的方式显著提升了宣讲实效性。据统计,该系列巡讲已覆盖全自治区XX%以上的行政村和社区。
H2 数字赋能:新媒体矩阵传递团结正能量
——构建线上线下融合传播格局
“广西青联”微信公众号开设“民族团结进步月”专栏,连续三年发布原创漫画《阿桂和她的各族朋友》,用轻松诙谐的笔触描绘壮族女孩与回族、蒙古族室友的宿舍日常。微博话题#我身边的民族团结瞬间#阅读量突破X亿次,其中柳州机车厂青年工人拍摄的“多民族班组接力检修高铁”短视频获百万点赞。
更具突破性的是VR技术应用——共青团广西区委联合科技企业开发“数字民族博物馆”,用户可通过手机端360度观赏各民族服饰、乐器,还能进入虚拟场景参与泼水节狂欢、那达慕大会赛马。这种沉浸式体验打破了物理空间阻隔,让民族团结教育更具时代感召力。
P
从三月三歌圩的嘹亮山歌到边境线上的界碑描红,从高校讲堂里的创意脱口秀到云端展厅中的虚拟节庆,广西共青团正以多元化的实践路径,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扎根于青年心田。这些活动的共同特点在于:既尊重各民族独特文化基因,又着力寻找最大公约数;既延续传统交往形式,又善用数字技术开拓新场景。正如一位参与跨境青年交流项目的越南留学生所说:“在这里,我们不仅是邻居,更是携手创造未来的家人。”这种发自内心的认同,或许正是民族团结最生动的注脚。

红豆姐姐的育儿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