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水投集团在地埋式生态净水厂建设中采用了哪些创新技术?如何实现减污降碳目标?
广州水投集团在地埋式生态净水厂建设中采用了哪些创新技术?如何实现减污降碳目标?该问题不仅关乎城市水环境治理的技术突破,更直指“双碳”目标下环保设施如何兼顾生态效益与低碳运行的核心命题。
一、地埋式设计背后的空间重构与生态融合创新
传统净水厂常因露天运行带来异味、噪音等问题,与周边社区矛盾突出。广州水投集团突破常规,在全国率先大规模采用全地埋式设计——将污水处理核心单元全部置于地下,地面空间则转型为生态公园、科普基地或市民休闲场所。
这种设计并非简单“下沉”,而是通过三维立体布局技术优化地下空间:
- 竖向分层:按工艺流程将预处理、生物反应、深度处理等模块垂直分布,缩短管网距离,降低能耗;
- 模块化组合:针对不同区域水质特点(如老城区高氨氮、新城区低浓度污水),灵活调整地下处理单元组合,避免“一刀切”建设;
- 与城市功能共生:地面空间同步规划绿地、运动场甚至商业配套,例如猎德净水厂地面建成广州首个“净水+科普+休闲”综合体,日均服务周边居民超2000人次。  
个人观点(我是历史上今天的读者www.todayonhistory.com):这种“向下要空间、向上提品质”的模式,本质是城市基础设施从“功能满足”向“人本友好”的转型,尤其适合土地资源紧张的超大城市。
二、核心技术突破:从“达标排放”到“资源循环”的跨越
地埋式空间的特殊性倒逼广州水投集团研发适配的高效低耗处理技术,重点围绕“精准控污”“能源自给”“物质循环”三大方向创新:
1. 智能精准曝气与药剂投加系统
通过物联网传感器+AI算法实时监测进水水质(如COD、氨氮浓度),动态调整曝气量(降低15%-20%风机能耗)和药剂投加比例(减少化学污泥产量约30%),避免传统“过量处理”导致的资源浪费。
2. 厌氧氨氧化与MBR膜工艺组合
针对高浓度氨氮污水,采用国际领先的厌氧氨氧化技术(无需额外碳源即可脱氮),结合MBR膜生物反应器(过滤精度达0.1微米,出水浊度<0.1NTU),使出水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部分指标优于饮用水源要求,可直接用于河道生态补水或市政绿化。
3. 污泥协同焚烧与热能回收
地下处理产生的污泥经浓缩脱水后,不外运填埋而是直接输送至厂内污泥干化车间,再与垃圾电厂协同焚烧(广州已实现90%以上污泥无害化处置),焚烧产生的热能通过管道回供至厂区冬季供暖或发电,形成“污水-污泥-能源”闭环。
| 技术类型         | 核心作用                     | 节能降碳效果(对比传统工艺)       |
|------------------|------------------------------|------------------------------------|
| 智能曝气系统     | 动态调节氧气供给             | 电耗降低15%-20%,减少碳排放约50吨/年·万吨水 |
| 厌氧氨氧化       | 替代传统硝化反硝化脱氮       | 药剂成本下降40%,减少碳源投加量60%  |
| 污泥热能回收     | 污泥焚烧余热再利用           | 相当于每年节约标煤约2000吨/厂       |  
三、减污降碳目标的协同实现路径
广州水投集团的实践表明,地埋式生态净水厂的减污降碳不是单一技术叠加,而是“工艺-能源-管理”全链条系统性优化:
1. 工艺层面: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减量”
通过雨污分流改造联动(如配合市政管网升级,减少雨水混入污水导致的处理量冗余),以及工业废水预处理管控(要求重点企业提前去除重金属等难降解物质),降低进入净水厂的污染物总量,减少后续处理能耗。
2. 能源层面:构建“光伏+储能+余热”绿色供能体系
地面生态空间铺设分布式光伏板(如沥滘净水厂屋顶光伏年发电量超100万度),地下空间安装小型储能设备(存储谷电用于高峰时段曝气),同时利用污泥焚烧余热补充供热——三者结合使部分净水厂绿电自给率超过30%,碳排放强度较传统厂降低40%以上。
3. 管理层面:数字化平台支撑精细化运营
搭建智慧水务管理平台,整合水质监测、设备运行、能耗分析等2000+实时数据,通过机器学习预测未来7天的进水负荷,提前调整工艺参数(如提前增大预处理单元流量),避免突发污染导致处理效率下降或能源浪费。
四、社会效益与行业示范价值
目前,广州已建成地埋式生态净水厂20座,总处理能力占全市的三分之一,服务人口超800万。这些厂不仅解决了中心城区“邻避效应”难题(投诉率下降90%),更通过地面生态空间提升城市宜居性——例如大沙地净水厂地面公园成为周边居民晨练热门地,夏季平均温度比周边低2-3℃(植物蒸腾作用调节微气候)。
从行业角度看,广州水投集团的技术体系已被纳入《城镇污水处理厂低碳运行评价标准》(国内首部相关标准),其“地埋式+资源循环+智慧管控”模式为超大城市水环境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广州样本”。
(我是历史上今天的读者www.todayonhistory.com):当环保设施从“隐形痛点”变为“城市亮点”,恰恰证明技术创新不仅能解决环境问题,更能重塑人与城市的共生关系——这或许比单纯的技术参数更有意义。

 爱吃泡芙der小公主
爱吃泡芙der小公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