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能回到那年的毕业季,你最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若能回到那年的毕业季,你最想对自己说些什么?站在人生分岔路口的你,是否真的抓住了所有该抓住的机会?
关于选择:别让“稳妥”困住野心
那年的我攥着省城普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听着父母说“离家近有照应”,放弃了北京那所需要复读一年才可能考上的211。后来在招聘会上看着“仅限985/211”的岗位要求,才懂人生的关键转折点,往往藏在看似冒险的选择里。现在的社会竞争早已白热化——大厂校招时,双非院校学生的简历可能在初筛就被过滤;考公选岗时,发达地区的岗位学历门槛逐年提高。如果重来一次,我会对着镜子里的自己说:“去试试那条更难的路,父母的担忧可以用行动化解,但错过的平台可能再难遇见。”
关于情谊:真诚比“合群”更重要
毕业聚餐上,为了融入热闹的小团体,我跟着起哄调侃过内向的同桌;实习分组时,因为怕被孤立,硬着头皮接了不擅长的任务。直到工作后遇到真正的职场贵人——那位总说“做自己才能吸引同频的人”的前辈,才明白青春里最珍贵的关系,从来不是靠讨好维系的。看看现在的社交现状:年轻人一边喊着“社恐”,一边在朋友圈精心打造人设;职场上表面称兄道弟,背地里却为升职暗自较劲。如果回到那天,我会拍拍自己的肩膀:“不必为了融入所有人而伪装,那些真正欣赏你的人,会因为你的真实而靠近。”
关于未来:提前准备的“笨功夫”最值钱
毕业前半年,我抱着“船到桥头自然直”的心态,连简历都没认真做过;同学忙着考教资、学PS时,我在宿舍刷了一整个暑假的剧。后来投了二十多份简历石沉大海,才后悔没早点明白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而“准备”从来不会嫌早。如今就业市场的数据很现实:202X年高校毕业生达XXX万人,其中XX%认为“缺乏实践技能”是求职最大障碍;企业HR透露,有实习经历的候选人面试通过率高出XX%。如果时光倒流,我会把游戏机锁进柜子,对那时的自己说:“去图书馆学一项实用技能,去实习积累真实经验,这些‘笨功夫’会在未来给你铺另一条路。”
关于自己:接纳不完美才是成长的开始
毕业照拍完后,我盯着镜子里微胖的身材、不够出众的成绩单,焦虑得整夜失眠。后来进入职场才发现,当年纠结的“不够优秀”,不过是成长必经的阶段——同事里有人大厂offer拿到手软却不会煮泡面,有人创业成功却害怕公开演讲。现在的社会评价体系多元又残酷:社交媒体放大着“人均成功”的假象,同龄人压力让人喘不过气。如果回到那个蝉鸣喧嚣的夏天,我会对着镜子笑一笑:“不必苛求完美,你的独特本身就是价值,慢慢来,每一步都算数。”
那年的毕业季像一本仓促合上的书,许多页码还没来得及细细品读。若真能回去,或许不会改变大方向,但一定会更用力地拥抱当下——因为后来才懂,**那些看似普通的日常,那些当时只道是寻常的瞬间,早已悄悄埋下了未来的伏笔**。

 蜜桃mama带娃笔记
蜜桃mama带娃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