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丰白字戏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后,其人才培养机制面临哪些挑战与突破?
海丰白字戏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后,其人才培养机制面临哪些挑战与突破?在新时代文化传承的大背景下,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人才接续问题,究竟难在哪里,又该如何破局?
一、社会认知度不足,生源基础薄弱
在当前社会娱乐形式多样化的冲击下,传统戏曲尤其是地方剧种如海丰白字戏,往往难以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许多年轻人对白字戏缺乏基本了解,甚至未曾接触,导致愿意投身这一行业的青少年数量极少。
- 社会对非遗文化的宣传仍停留在表层,缺乏深入、持续、有影响力的传播;
- 地方戏曲教育在普通中小学几乎空白,学生从小缺少接触和体验的机会;
- 戏曲行业整体收入偏低,职业前景不明朗,进一步削弱了年轻人的从业意愿。
(我是 历史上今天的读者www.todayonhistory.com)在我看来,如果连最基本的认知和兴趣都无法建立,后续的人才培养就无从谈起。要让白字戏“活下去”,首先得让更多人“知道它”。
二、专业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有限
目前,针对海丰白字戏的系统化、专业化教学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多数从业者依靠师徒传承或地方剧团内部培训,缺乏统一教材和科学教学方法。
- 全国范围内开设传统戏曲专业的高校和职业院校较少,且多集中于京剧、昆曲等主流剧种;
- 海丰本地缺乏专门培养白字戏人才的艺术学校或戏曲班,专业教师数量严重不足;
- 一些资深艺人年事已高,技艺传承面临断层,而年轻教师又缺乏足够的舞台经验和教学能力。
传承不是口号,而是需要真教、真学、真练。没有专业的师资和系统课程,传承就是空谈。
三、传承模式单一,创新机制缺失
传统上,白字戏依赖“口传心授”的师徒制,这种模式虽然能保留原汁原味,但在规模化、标准化培养上存在明显短板,不利于批量输送高质量人才。
- 师徒制学习周期长、效率低,难以满足当下非遗保护对人才数量与质量的双重需求;
- 缺乏与现代教育体系融合的机制,比如与高等院校合作开展定向委培、学分互认等;
- 戏曲内容与表现形式更新缓慢,难以吸引当代观众,间接影响年轻学员的学习热情。
我认为,传承不等于守旧,必须在保留精髓的基础上,探索更灵活、更多元的培养路径,比如“现代学徒制”、线上线下结合教学等。
四、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仍需加强
尽管白字戏已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但在具体落地过程中,地方政策配套和资金扶持仍显不足,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
- 地方政府在非遗保护上的财政拨款往往有限,难以覆盖教学场地、师资薪酬、学员补助等必要开支;
- 演出市场萎缩,剧团收入低,无法反哺人才培养;
- 社会资本对传统戏曲的关注度不高,缺乏市场化运作机制来补充公共资金的不足。
| 挑战类型 | 主要表现 | 可能的突破方向 | |----------|----------|----------------| | 生源问题 | 年轻人不愿学、不了解 | 加强校园普及、媒体宣传、体验活动 | | 师资问题 | 专业教师少、教学不成体系 | 建立专门戏曲学校、引入高校合作 | | 模式问题 | 师徒制单一、效率低 | 探索现代学徒制、线上线下结合 | | 资金问题 | 政府投入有限、市场回报低 | 引入社会资本、增加非遗专项基金 |
五、如何实现突破?多方协作是关键
面对上述挑战,海丰白字戏的人才培养要实现真正突破,必须依赖政府、学校、剧团、社会力量的多方联动,形成合力。
1. 政策层面:加大扶持力度,设立专项基金
地方政府应将非遗人才培养纳入长期文化发展规划,设立白字戏专项扶持资金,用于师资引进、学员奖学金、教学设备采购等。
2. 教育层面:推动戏曲进校园,建立专业培训基地
在中小学校园开展戏曲欣赏与体验课,组织白字戏进校园巡演;在职业院校或艺术院校开设白字戏专业方向,培养专业人才。
3. 剧团层面:建立“以演代训”机制,提升实践能力
鼓励剧团与学校合作,为学员提供舞台实践机会,通过实际演出提升技艺,同时增强他们对行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4. 社会层面:鼓励社会参与,推动非遗“活起来”
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推广白字戏,吸引公众关注;鼓励企业、基金会参与非遗保护,形成社会共同关注与支持的良好氛围。
结尾思考:非遗的未来在于人,人的未来在于机制
海丰白字戏作为国家级非遗,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与地方情感记忆。但它的存续与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只有正视当前人才培养中的现实难题,积极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的新模式,才能让这一古老剧种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非遗不只是过去的记忆,更应是未来的声音。而人才,正是让这声音继续回响的关键。

 虫儿飞飞
虫儿飞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