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中提到的叫天子具体指哪种鸟类?
鲁迅作品中提到的叫天子具体指哪种鸟类?这一提问不仅关乎文学细节的考据,更折射出大众对经典文本自然意象的好奇——为何鲁迅笔下的鸟鸣能成为几代人的共同记忆?
一、文本溯源: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起
鲁迅在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道:“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形。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但直到现在,总还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
紧接着,他描绘了更鲜活的场景:“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而关于“叫天子”的描述出现在后文:“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此处括号内的“云雀”是现代注释者根据语境补充的说明,但原文仅作“叫天子”。
二、核心考证:叫天子与云雀的关联逻辑
若脱离括号注释,仅凭“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一句,如何锁定具体鸟类?需结合三个关键特征分析:
| 特征维度 | 文本对应描述 | 符合该特征的常见鸟类对比 |
|----------------|-------------------------------|-----------------------------------|
| 飞行姿态 | “轻捷”“直窜向云霄” | 云雀起飞时呈陡峭直线冲高,动作敏捷;麻雀飞行轨迹较平缓,燕子多低空盘旋 |
| 栖息环境 | “从草间”起飞 | 云雀常活动于草地、农田等开阔地带,与“泥墙根”“菜畦”的草丛环境高度契合;喜鹊多筑巢于高树,画眉偏好灌木丛 |
| 声音特点 | 前文提及“鸣蝉长吟”“油蛉低唱”等鸟虫鸣叫,叫天子未直接描述叫声,但“轻捷”暗示其活跃性 | 云雀以高亢嘹亮的鸣声闻名(虽文中未提叫声,但其活跃性与“轻捷”更匹配) |
我的观点(历史上今天的读者www.todayonhistory.com):从鲁迅描写百草园的细致笔触看,他对周边动植物的观察极精准——菜畦、皂荚树、桑椹等均属绍兴常见植物,与之共生的鸟类必然符合当地生态。云雀(学名:Alauda arvensis)正是中国东部(包括浙江绍兴)常见的夏候鸟,夏季在草丛繁殖,秋冬季南迁,其“直冲云霄”的习性与文本描述完全一致。
三、社会认知:为何大众容易混淆?
在当代生活中,“叫天子”这一俗称已逐渐淡化,年轻一代更多通过鲁迅作品接触到这个词。但若追问身边人“叫天子是什么鸟”,答案可能五花八门:有人认为是麻雀(因常见且活泼),有人猜是燕子(因会高飞),甚至有人联想到鹦鹉(因“叫”字关联鸣叫)。这种认知差异源于两点:
- 方言与俗称的地域性:在江浙沪一带,“叫天子”曾是云雀的民间俗称,但在北方可能指代其他善鸣鸟类(如云雀的近缘种或百灵鸟);
- 现代生活与自然的疏离:城市居民接触野生鸟类的机会减少,多数人仅能通过文字想象“直窜云霄”的画面,缺乏实际观察经验。
四、延伸验证:鲁迅时代的绍兴生态佐证
查阅绍兴地方志及鸟类分布资料可知,20世纪初期(鲁迅童年约1880-1900年代),绍兴及周边地区湿地、稻田广布,云雀作为典型的草地鸟类广泛分布。老一辈绍兴人回忆,当年田间地头常能见到“高高飞起、叫声清亮的鸟儿”,民间称之为“朝天子”或“叫天子”(寓意其鸣声如呼唤天空)。这与鲁迅笔下“从草间直窜向云霄”的动态高度吻合。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对百草园的描写始终围绕“真实可感的生活场景”——从何首乌藤到覆盆子,从斑蝥到云雀,均是他童年亲身经历的记录。若“叫天子”并非当地常见鸟类,很难成为他记忆中反复强调的“无限趣味”之一。
五、结论:文学意象与自然事实的统一
综合文本细节、生物学特征、地域生态及社会认知分析,可以明确:鲁迅作品中“叫天子”所指的鸟类,就是云雀(或与其生态习性高度相似的近缘种)。这一判断既符合原文“轻捷”“直窜云霄”的具象描写,也与绍兴当地的鸟类分布历史相印证。
更重要的是,这个看似简单的提问提醒我们:经典文学中的自然意象并非凭空虚构,而是作者对生活细致观察的结晶。当我们追问“叫天子是什么鸟”时,本质上是在通过文字触摸那个时代的生活温度——就像鲁迅笔下的百草园,不仅是童年的乐园,更是一幅生动的生态画卷。
(我的观点补充:如今许多学校开展“跟着鲁迅学观察”实践活动,带学生到郊外寻找类似百草园的生态环境,试图还原文本中的鸟类与植物。这种将文学与自然结合的教育方式,或许正是经典作品历久弥新的意义所在。)

蜂蜜柚子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