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熬夜学习会导致频繁恍神,其背后的神经科学机制是怎样的?
长期熬夜学习会导致频繁恍神,其背后的神经科学机制是怎样的?
那么,这种频繁走神到底是如何发生的?难道只是困倦那么简单吗?
睡眠剥夺如何影响大脑认知功能
长期熬夜学习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睡眠剥夺。大脑经过长时间工作后本应进入修复状态,而反复选择不睡,会带来多重负面影响。
神经系统功能抑制:
- 神经元活跃度降低,信息处理变慢;
- 突触传递效率下降,导致对信息的接收与反馈延迟;
- 注意力网络受到影响,尤其是前额叶皮层活力不足。
实际表现:
学习时容易盯着书本发呆,老师讲课听不进去,原本记住的内容提笔却写不出——这些都是常见的“恍神”现象。现实中很多学生为备考打出“熬夜战术”,结果考试当天精神难以集中,反而事倍功半。
大脑关键区域:前额叶与默认模式网络的失衡
人的注意力、决策与执行功能主要由前额叶皮层控制,而当人处于清醒但极度疲劳的状态时,这一部分功能明显减弱。
与此同时,默认模式网络(DMN)会在你不专注时自动激活,让人陷入“走神”状态。长期熬夜会让这两个系统的平衡被打破:
| 功能区域 | 正常作用 | 熬夜后的变化 | |----------|-----------|----------------| | 前额叶皮层 | 负责逻辑分析、计划和自控 | 活性下降,导致判断力与执行力减弱 | | 默认模式网络 | 休息时活跃,产生自发思维 | 在疲惫状态下异常激活,引发频繁“放空” |
当两者无法协调,人就容易在学习或工作的过程中突然“卡壳”或“溜号”。
神经递质紊乱:多巴胺与谷氨酸的失衡
神经递质是大脑细胞之间传递信号的关键化学物质。长期熬夜会影响多种神经递质的正常分泌,其中影响最为显著的是多巴胺与谷氨酸。
- 多巴胺:负责奖励机制与动机。熬夜学习会导致其分泌节律紊乱,让人逐渐失去学习的动力与兴趣,甚至出现“学不进去”的心理屏障。
- 谷氨酸:作为主要的兴奋性递质,其过度释放会导致神经元过度兴奋,随后引发疲劳性抑制,这也是为什么熬到深夜后会感到头脑发胀、反应迟钝。
现实写照:
不少高中生为了冲刺高考连续数月熬夜,初期靠意志力支撑,但到了后期往往出现“一看书就累”“背书记不住”的状态,其实背后正是这些神经递质调节出了问题。
生物钟紊乱:昼夜节律的深度影响
人体内部有一个精密的生物钟系统,称为昼夜节律,它调控着睡眠、饮食、激素分泌等方方面面。长期熬夜强行颠倒这一节律,会带来以下后果:
- 褪黑素分泌推迟或减少:影响入睡质量与深度,导致第二天精神状态差;
- 皮质醇节律异常:本该在早晨达到高峰的“清醒激素”分泌失调,让人整天昏昏沉沉;
- 注意力周期紊乱:无法在常规学习时段保持高效状态,学习效率断崖式下跌。
举例说明:
一些大学生习惯晚上开夜车复习,白天补觉,但到了课堂依然无法集中,甚至听几分钟就开始“神游”。这就是生物钟与现实作息错位带来的神经适应不良。
快速调整建议:如何减少熬夜带来的副作用
虽然不提倡长期熬夜学习,但在某些特殊阶段(如考前冲刺),如果不得不晚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缓解大脑疲劳与注意力涣散问题:
- 分段学习法:每学习25-30分钟休息5分钟,让大脑有短暂恢复时间;
- 适度运动:哪怕只是站立拉伸或户外走动5分钟,也能促进脑部供氧;
- 合理补充营养:适当摄入富含Omega-3、维生素B族的食物,有助于神经修复;
- 固定作息节奏:即使晚睡,也尽量每天同一时间入睡与起床,帮助身体建立新节律;
- 冥想与深呼吸:睡前5分钟进行深呼吸练习,有助于平复神经兴奋状态。
从个人观察来看(我是 历史上今天的读者www.todayonhistory.com),身边许多学生、职场新人普遍存在“熬夜=努力”的错误认知,认为只有牺牲睡眠才能换来成绩或业绩。然而,神经科学已经证明,缺乏睡眠不仅不会提升效率,反而会显著降低认知能力与学习效果。
真正高效的学习,不在于熬了多少夜,而在于是否给大脑留够了修复与整合信息的时间。
社会竞争虽激烈,但用健康换来的短期成果,往往得不偿失。

红豆姐姐的育儿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