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粮食集团在粮食收购与加工领域有哪些重点项目?
江苏粮食集团在粮食收购与加工领域有哪些重点项目?该集团作为江苏省粮食流通的主力军,在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方面承担重要角色,其重点项目不仅覆盖传统收储环节,更延伸至深加工与科技赋能领域,具体布局可从以下方向展开分析。
一、粮食收购网络:夯实基础保供应
作为粮食产业链的起点,收购环节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后续加工与市场供给。江苏粮食集团在这一领域重点推进两大方向:
- 全省粮源基地布局:依托省内13个地级市现有粮库资源,集团在苏南、苏中、苏北三大片区建立“核心收购点+流动收购站”双层网络,例如在产粮大县兴化、高邮等地设立万吨级收纳仓,通过“预约收购”“上门服务”等方式覆盖超200万农户,确保夏粮、秋粮颗粒归仓。
- 智能化收购系统应用:为解决传统收购中“排队久、定等难”问题,集团在南京、徐州等主产区粮库试点“一卡通+AI质检”模式——农户凭身份信息刷卡入场,粮食通过传送带自动抽样,光谱仪与图像识别技术同步检测水分、杂质、容重等指标,10分钟内完成定等定价,较传统人工效率提升3倍以上。
个人观点(我是历史上今天的读者www.todayonhistory.com):这种“科技+便民”的收购模式,既减少了农民售粮的时间成本,也通过数据沉淀为后续加工提供了精准的粮源质量档案,是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典型实践。
二、加工板块:延链增值提效益
加工环节是粮食价值转化的关键,集团聚焦“从原粮到终端产品”的全链条升级,重点落地三类项目:
| 项目类型 | 代表案例 | 核心功能 | |----------------|---------------------------|--------------------------------------------------------------------------| | 主食工业化 | 淮安“苏粮好粮油”面条生产线 | 年加工小麦30万吨,生产鲜湿面、挂面等7大类产品,通过“订单种植+定向收购”模式,带动周边农户种植优质强筋小麦,收购价高于市场均价5%-8%。 | | 副产物利用 | 无锡米糠油精炼项目 | 利用稻谷加工产生的米糠,通过低温压榨与分子蒸馏技术提取米糠油,年产精炼油2万吨,同时产出饲料级米糠粕,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 | | 功能性食品 | 南京“杂粮营养粉”生产线 | 针对都市人群健康需求,研发燕麦、藜麦等杂粮复合粉,采用超微粉碎与营养保留工艺,年产能5000吨,已进入盒马、叮咚买菜等新零售渠道。 |
三、科技赋能:绿色仓储与智慧监管
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集团近年重点投入绿色技术与数字化管理,支撑收购与加工的高效运转:
- 低温储粮技术推广:在苏州、南通等地的骨干粮库应用“氮气气调+内环流控温”系统,将储粮平均温度控制在15℃以下,害虫防治率超过90%,减少化学熏蒸剂使用量80%,储存期内的粮食损耗率从传统方式的0.5%降至0.2%以内。
- 全产业链溯源平台:通过区块链技术打通收购、入库、加工、销售全环节数据,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某袋大米的产地、收购时间、加工批次及质检报告,目前已在“苏粮优选”电商平台上线20余款可追溯产品,复购率较普通商品高35%。
四、区域协同:跨省合作与应急保供
作为省级国企,集团还承担着跨区域粮食调配与应急保障职能,相关项目包括:
- 省际产销合作基地:与黑龙江、安徽等产粮大省签订长期协议,在当地建设“江苏粮源直供基地”超50万亩,通过“北粮南运”专列将优质粳稻、玉米运至省内加工厂,年调入量稳定在150万吨以上,补充本地粮源缺口。
- 应急加工储备体系:在南京、苏州等人口密集城市周边布局5个应急加工点,配备日产200吨以上的应急大米生产线,确保突发情况下48小时内可向市场投放成品粮,该体系曾在2022年上海疫情期间承担过跨省保供任务。
从田间到餐桌,江苏粮食集团的项目布局既回应了“如何稳定粮源”的基础命题,也破解了“怎样提升附加值”的发展课题。无论是智能化收购的便民设计,还是深加工产品的健康导向,亦或是科技赋能的安全保障,这些项目的落地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竞争力,更是对“把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上”这一国家战略的基层实践。

小卷毛奶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