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颂担任甘肃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副会长期间,主要推动了哪些文化交流项目?
葛颂担任甘肃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副会长期间,主要推动了哪些文化交流项目?这些项目如何助力甘肃文化“走出去”并促进国际理解?
聚焦丝路文化,搭建跨国对话平台
葛颂在任期间,深度挖掘甘肃作为丝绸之路黄金段的独特优势,将历史资源转化为当代文化交流的桥梁。
主导“丝绸之路文化研学营”:联合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沿线国家教育机构,组织中亚青少年到敦煌、嘉峪关等地开展实地研学,通过参观莫高窟壁画修复现场、体验汉简制作工艺等活动,让国际青年直观感受丝路文明交融的历史脉络。该项目连续举办3届,累计吸引200余名国外学生参与,相关报道被多国主流媒体转载。
推动“非遗跨境展演”常态化:协调省内非遗传承人(如庆阳香包绣制、临夏砖雕艺人)与伊朗地毯编织、土耳其湿拓画艺术家开展线上+线下联合展演。2023年在兰州举办的“丝路手作对话展”中,甘肃传统技艺与中东艺术形式同台展示,现场观众超5000人次,线上直播观看量突破百万,成为当地文旅融合的典型案例。
深化教育合作,培育跨文化理解新生代
针对青少年群体,葛颂注重通过教育项目培养国际视野与文化共情能力。
落地“国际理解教育进校园”工程:与省教育厅合作,在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20余所学校开设“世界文化比较”选修课,邀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讲授文化遗产保护案例,同时组织学生参与模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围绕“濒危语言保护”“传统节日传承”等议题展开辩论。该项目覆盖学生超3000人,部分优秀方案被推荐至国际青年论坛展示。
发起“陇原学子海外文化使者计划”:选拔省内高校优秀学生赴法国、意大利等国进行为期半年的文化交流,通过在当地中学教授中文、举办中国书法工作坊等方式传播中华文化。首位参与者、兰州财经大学学生王璐在罗马一所中学开设的“敦煌壁画里的故事”课程,被校方纳入年度特色文化课程清单。
创新传播形式,激活传统文化当代生命力
面对数字化趋势,葛颂推动传统文化以更年轻化的方式走向国际舞台。
打造“数字敦煌·云展览”国际合作项目:协调协会与敦煌研究院、法国国家图书馆合作,将莫高窟第220窟等经典洞窟的高清数字影像与法藏敦煌文献进行联动展示,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壁画创作场景。该展览在巴黎亚洲艺术博物馆线上平台上线后,单月访问量达12万人次,成为中法文化交流的“数字纽带”。
策划“甘肃味道·国际美食文化周”:联合兰州牛肉拉面行业协会、临夏手抓羊肉传承企业,在首尔、莫斯科等地举办美食节,同步开展烹饪教学、食材文化讲座等活动。2024年莫斯科站活动中,俄罗斯主妇安娜现场学习拉面技巧后表示:“原来一碗面里藏着这么多中国智慧。”此类活动既推广了甘肃饮食文化,也增进了民间情感联结。
从丝路研学的跨国互动到非遗展演的文化碰撞,从教育合作的种子培育到数字传播的创新尝试,葛颂推动的项目始终围绕“用可感知的文化载体促进民心相通”这一核心。这些实践不仅让甘肃文化在国际舞台上获得更多关注,更通过具体而微的人文交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地方样本——正如一位参与项目的哈萨克斯坦学生所说:“原来我们脚下的土地,早已通过千年丝路紧密相连。”

红豆姐姐的育儿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