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将从服务覆盖、质量提升、基层能力等多方面,阐述大连市卫健委推进2023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重点工作的具体举措,融入实际情况与见解。
大连市卫健委如何推进2023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重点工作?
这些重点工作背后有哪些具体的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
一、扩大重点人群服务覆盖范围
为让更多群众受益,大连市卫健委聚焦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产妇等重点人群,细化服务清单。针对65岁及以上老年人,将健康体检项目由基础项扩展至包含骨密度检测、眼底检查等个性化项目,并通过社区网格员逐户摸排,确保漏检老人及时补检。对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推行“医防融合”管理模式,由家庭医生团队每季度至少开展1次面对面随访,同步更新健康档案。
作为历史上今天的读者,我发现身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慢性病管理更精准了,邻居张阿姨就说现在医生不仅提醒她吃药,还会根据她的饮食喜好制定食谱,这种细致服务让她更愿意配合管理。如何让流动人口也能享受同等服务?卫健委通过跨区域信息共享,实现流动人口健康档案“异地调取、本地服务”,在工业园区、大型社区设立临时服务点,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便捷体检。
二、强化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监管
服务质量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核心,大连市卫健委从规范流程和考核评价两方面入手。制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操作规范手册》,明确儿童疫苗接种、健康教育等12类服务的标准流程,并组织全市基层医务人员开展轮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建立“每月抽查+季度通报+年度考核”的监管机制,组建专家督导组随机抽查服务记录,对存在数据造假、服务缩水的机构严肃追责。
在实际走访中能感受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电子健康档案更新更及时了,之前偶尔出现的“档案与实际健康状况不符”问题明显减少。同时,卫健委还开通线上投诉渠道,群众可通过“大连健康通”APP反馈服务问题,工作人员48小时内响应处理,形成服务质量提升的闭环。
三、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
基层是服务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大连市卫健委加大硬件投入与人才支持。为全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配备智能健康管理设备,包括便携式超声仪、心电图机等,实现检查数据实时上传至区域医疗云平台,方便上级医院远程会诊。在人才方面,实施“骨干医生下沉计划”,组织市级医院专家每周固定2天到基层坐诊带教,同时为基层医务人员提供免费进修机会,提升常见病诊疗能力。
我家附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今年新添了不少设备,之前需要去大医院做的心电图检查,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完成,而且结果很快能传到大医院专家那里,对行动不便的老人太实用了。卫健委还推动基层机构与上级医院建立转诊绿色通道,确保疑难病例及时转诊,让群众在基层也能享受到连续的医疗服务。
四、优化资金使用与监管效率
资金保障是工作推进的基础,大连市卫健委严格规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管理。实行“按服务数量+质量”的资金拨付方式,将服务完成率、群众满意度等指标与经费拨付比例挂钩,避免“重拨款、轻管理”现象。建立经费使用动态监控系统,对资金流向进行全程跟踪,重点核查是否存在挤占、挪用等问题,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从公开的财政数据来看,2023年大连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补助标准较上年提高5元,新增经费主要用于慢性病管理和老年健康服务。这种“钱随事走、绩优多得”的机制,也调动了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少社区医生表示现在干得越多、干得越好,收入也更有保障。
五、推动特色公共卫生服务落地见效
结合本地实际,大连市卫健委推出多项特色服务。在海岛和偏远农村地区,开展“流动医疗车每月巡诊”活动,为居民提供上门接种疫苗、健康咨询等服务,解决交通不便带来的就医难题。针对青少年健康,联合教育部门在中小学开展“视力保护+心理健康”双促进行动,每学期为学生进行2次视力筛查和1次心理测评,建立问题学生干预档案。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特色服务并非孤立开展,而是与基本服务形成互补。比如流动医疗车不仅提供基础服务,还会将收集到的健康数据同步至居民电子档案,为后续健康管理提供依据。从实际效果看,2023年第三季度全市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较年初提升8.2%,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76.5%,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普惠性和实效性逐步显现。
上述内容从多维度展现了工作推进情况。你若对某部分内容的详略、表述方式有调整需求,或有其他补充信息,可随时告知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