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农商银行回归市属国企属性后,如何平衡市场化运营与社会责任履行?
在保障国有资产增值的同时,怎样才能更精准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求?
明确双目标导向的战略定位
作为回归市属国企的金融机构,成都农商银行需在战略层面就确立市场化运营与社会责任并重的发展方向。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升核心竞争力等市场化目标,与支持乡村振兴、小微企业发展等社会责任目标,一同纳入顶层战略规划。
通过清晰划分核心业务板块与公益服务领域的边界,比如将传统信贷、财富管理等列为市场化主攻方向,而把涉农贷款、社区便民金融服务等归为社会责任重点领域,避免目标模糊导致的资源错配。
构建融合型业务体系
市场化业务反哺社会责任
在开展房贷、企业信贷等市场化业务时,设置社会责任关联条件。例如对积极吸纳就业的企业给予利率优惠,对参与环保项目的客户提供绿色信贷支持,让市场化运营过程自然嵌入社会责任元素。
开发“社会效益挂钩”的金融产品,如针对乡村旅游经营户的贷款,还款利率与带动村民增收幅度挂钩,既保障业务收益,又推动地方产业发展。
社会责任项目注入市场化思维
针对扶贫贷款、普惠金融等社会责任项目,引入成本核算、风险管控等市场化管理方法。建立社会责任项目的效益评估机制,不仅考核帮扶成效,也关注项目的可持续性,避免“撒胡椒面”式的资源浪费。
比如在农村地区铺设金融服务站时,结合当地产业特点配套开展电商金融培训,让服务站既能完成便民服务任务,又能通过协助农产品线上销售获得运营收益。
| 业务类型 | 市场化关键指标 | 社会责任关键指标 | |----------------|------------------------------|--------------------------------| | 企业信贷 | 不良率、收益率、市场占有率 | 小微企业贷款覆盖率、涉农贷款增速 | | 零售业务 | 客户增长率、产品盈利性 | 社区金融服务点覆盖率、老年人服务满意度 | | 公益项目 | 运营成本控制率 | 帮扶对象增收幅度、就业带动人数 |
建立动态平衡的考核激励机制
改变单一的利润导向考核模式,构建双维度考核体系。在年度考核中,将净利润、资产收益率等市场化指标与社会责任履行度(如普惠贷款发放量、公益捐赠投入等)按合理权重纳入考核,两者缺一不可。
对员工激励实行“双轨制”,市场化业务岗位以业绩提成、利润分红为主,社会责任相关岗位则增设“社会效益奖励金”,根据服务覆盖面、群众反馈等指标发放,激发不同岗位的工作积极性。
强化地方特色的社会责任落地路径
依托成都“三农”大市、民营经济活跃的地方特点,将社会责任履行与本地需求深度绑定。聚焦乡村振兴,推出“农企+农户”的产业链金融服务,既解决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问题,又通过产业链整合提升市场化业务的稳定性。
针对城市社区治理,开展“金融知识进社区”“小微企业财务帮扶”等公益活动,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增强本地客户对银行的认同感,为市场化业务积累客户资源。
从地方金融机构的发展规律来看,市场化运营是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没有稳健的经营能力,社会责任便成了无源之水;而社会责任是国企属性的体现,脱离地方需求的市场化,容易偏离发展初心。成都农商银行可通过持续优化业务结构、完善考核机制,让两者相互促进。未来随着数字金融的发展,还可利用大数据精准匹配社会责任需求与市场化资源,让平衡之路走得更高效、更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