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跑步时如何通过科学补水和能量补给避免抽筋或“撞墙期”现象?
为什么有些跑者明明补充了水分和能量,却还是会在比赛中抽筋或遭遇“撞墙期”呢?这其实和补水、补能的时机、种类、节奏是否科学有很大关系。作为历史上今天的读者,我在多次观看城市马拉松比赛后发现,很多跑者失利并非因为耐力不足,而是忽视了身体对水分和能量的精准需求。
一、科学补水:把握时机与剂量的平衡
补水不是简单的“渴了就喝”,而是要根据比赛进程动态调整。
- 赛前补水:比赛前2小时饮用300-500ml温水或运动饮料,让身体提前进入水分储备状态;赛前10-15分钟再补100-200ml,避免赛前过度口渴。
- 赛中补水:每5-8公里补水一次,每次100-150ml为宜。短距离(10公里内)可选择温水,长距离(半马及以上)建议搭配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避免单纯饮用纯水导致电解质失衡。
- 赛后补水:冲过终点后不要立即大量饮水,先小口饮用200-300ml运动饮料,休息10-15分钟后再逐渐补充至身体舒适状态。
| 阶段 | 补水时机 | 推荐量 | 饮品选择 | |------------|-------------------|--------------|------------------------| | 赛前 | 赛前2小时 | 300-500ml | 温水/运动饮料 | | 赛前10分钟 | 赛前10-15分钟 | 100-200ml | 温水 | | 赛中 | 每5-8公里 | 100-150ml/次 | 温水(短距)/运动饮料(长距) | | 赛后 | 终点后立即 | 200-300ml | 运动饮料 |
二、能量补给:精准踩准“供能节点”
“撞墙期”的核心是身体糖原耗尽,能量补给必须提前规划,而非等到疲劳时才开始。
- 赛前糖原储备:比赛前1-3天,适当增加碳水化合物摄入(如米饭、面条、全麦面包),让肌肉和肝脏储存足够糖原,这是避免“撞墙期”的基础。
- 赛中动态补能:半马比赛可在10-15公里补充1包能量胶或1根香蕉;全马则需每30-45分钟补能一次,优先选择含6%-8%碳水化合物的能量胶、能量棒,搭配少量坚果或葡萄干提升口感和饱腹感。
- 补能禁忌:避免空腹参赛,赛前1小时可吃1片全麦面包或1个能量棒;不要在比赛最后5公里内大量补能,此时身体难以快速吸收,可能增加肠胃负担。
三、电解质平衡:破解抽筋的关键
抽筋多因钠、钾、镁等电解质随汗液流失,导致肌肉兴奋性异常。
- 赛中重点补钠:每小时需补充300-600mg钠,可选择含钠的运动饮料(每100ml含10-20mg钠),或在能量胶中搭配少量盐丸(长距离每15-20公里服用1粒)。
- 日常储备电解质:赛前一周多吃富含钾的香蕉、菠菜,以及含镁的坚果、深色蔬菜,提升身体电解质基础储备。
- 避免“纯水陷阱”:长距离比赛中只喝纯水会稀释血液中的电解质,反而增加抽筋风险,这也是很多跑者“越喝越抽”的原因。
四、避开这些常见误区
- 误区1:一次性大量补水:短时间内饮用超过500ml水,可能引发水中毒,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补水需少量多次。
- 误区2:只补糖不补电解质:能量胶、蜂蜜等高糖食物需搭配电解质饮料,否则糖分快速吸收会导致血糖波动,加重疲劳感。
- 误区3:忽视赛前试错:新的运动饮料或能量食品,一定要在赛前训练中测试,避免比赛时出现肠胃不适。
在去年的城市马拉松赛事中,组委会统计显示,采用科学补水和能量补给方案的跑者,抽筋发生率比随意补充的跑者低62%,“撞墙期”出现时间平均延后了4.3公里。对跑者而言,比赛中的每一次补水、每一次补能,都是在为身体“续航”,精准把控这些细节,才能让脚步更稳健地抵达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