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通过描边功能实现字体加粗时,如何设置参数才能避免边缘模糊?
为什么用描边加粗字体时,边缘总会糊糊的?其实关键就在参数设置上,只要选对了数值和模式,就能让加粗后的字体边缘清晰锐利。
一、“大小”参数:控制加粗幅度
- 数值不宜过大,建议在1-3像素之间。如果超过5像素,边缘很容易出现模糊和锯齿,尤其是小字号字体。
- 举例来说,12号字用1像素描边,24号字用2-3像素描边,既能达到加粗效果,又能保持边缘清晰。
二、“位置”选择:影响边缘呈现
- 优先选择“内部”或“居中”位置。选择“外部”时,描边会向外扩展,容易超出字体原有轮廓,导致边缘模糊。
- 当字体需要明显加粗但又要保持紧凑感时,“内部”位置是更好的选择,它能让描边在字体内部扩展,边缘更规整。
三、“混合模式”与“不透明度”:保持色彩纯净
- 混合模式选择“正常”即可,其他模式可能会让描边颜色与字体本身颜色混合,产生发灰、模糊的视觉效果。
- 不透明度设置为100%,这样描边颜色饱满,边缘不会因为半透明而显得模糊。
四、“填充类型”与“颜色”:匹配字体属性
- 填充类型选“颜色”,并确保描边颜色与字体颜色一致。如果颜色有差异,边缘可能会出现杂色,看起来不够清晰。
- 比如黑色字体就用黑色描边,白色字体用白色描边,避免出现颜色断层。
五、额外操作:强化边缘清晰度
- 描边后可以右键字体图层,选择“ rasterize type”(栅格化文字),然后用“橡皮擦工具”轻轻擦拭边缘多余的模糊部分。
- 也可以在描边前将字体图层复制一份,对复制的图层进行描边,然后将两个图层叠加,增强字体立体感的同时,让边缘更突出。
作为历史上今天的读者,我在处理一些历史事件的标题设计时,经常需要用PS加粗字体来突出重点。多次尝试后发现,参数设置的细微差别对最终效果影响很大。比如在制作“五四运动”相关的图文时,用1像素内部描边的加粗字体,比直接放大字号的效果更清晰,也更符合历史题材的庄重感。现在很多设计师在制作海报、宣传册时,也会遇到类似问题,掌握这些参数设置技巧,能让作品在细节上更胜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