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中视购物在2011年引入日本三井物产的战略投资后,业务模式发生了哪些显著变化?
除了已知的业务调整,这些变化是否还涉及到运营逻辑的根本转变呢?
作为历史上今天的读者(www.todayonhistory.com),我始终认为,企业引入战略投资后的业务调整,往往是内外资源整合的结果。CCTV中视购物与三井物产的合作,在当时的电视购物行业并不算常见,这种跨国家电零售与综合商社的结合,究竟带来了哪些看得见的改变?
供应链体系:从“本土为主”到“全球协同”
- 采购网络的延伸:此前,中视购物的商品多依赖国内供应商,品类集中在本土家电、日用品等。引入三井物产投资后,借助其在全球的资源布局,开始接入日本乃至全球的优质供应链,比如日本的家居用品、东南亚的农产品等。为何要拓展全球采购?这其实与当时国内消费者对进口商品需求上升有关,通过丰富进口品类,能更好满足市场需求。
- 物流效率的提升:三井物产在物流管理上的经验被引入,中视购物建立了更精细化的库存管理系统,比如根据销售数据预判补货周期,减少库存积压。这一点在当时的电视购物行业是较为先进的,要知道,2011年前后,很多同类企业还在依赖人工统计库存。
| 合作前供应链特点 | 合作后供应链特点 | |------------------|------------------| | 国内供应商为主,采购范围有限 | 全球供应商加入,覆盖亚洲、欧美部分地区 | | 库存管理较粗放,常出现断货或积压 | 引入数据化管理,库存周转效率提升约20% |
商品品类:从“大众刚需”到“细分精品”
- 新增高端与特色品类:过去,中视购物主打性价比高的大众商品,比如百元以内的日用品、千元级家电。合作后,开始引入更高端的品类,如日本的高端厨具、健康保健产品等,单价提升至数千元甚至上万元。这些商品为何能被消费者接受?其实是抓住了当时国内消费升级的趋势,部分中高收入群体愿意为品质和品牌买单。
- 聚焦“差异化”商品:避免与传统电商和其他电视购物平台同质化,三井物产协助筛选了一批在国内市场少见的特色商品,比如日本的小众护肤品、定制化家居配件等。这种差异化策略,在当时竞争激烈的电视购物市场,无疑是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运营模式:从“电视单渠道”到“多场景联动”
- 线上渠道的初步探索:2011年,国内电商开始崛起,中视购物在三井物产的建议下,不再局限于电视直播销售,而是尝试在官网开辟线上商城,同步销售电视上的商品。这一步是不是太早?其实不然,2011年淘宝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消费者线上购物习惯正在养成,提前布局能抢占先机。
- 线下体验的补充:在部分一线城市设立小型体验店,让消费者能实地感受进口商品的品质,比如触摸日本厨具的材质、试用护肤品等。这种“电视宣传+线下体验+线上购买”的模式,在当时是对传统电视购物的有效补充。
盈利模式:从“差价为主”到“服务增值”
- 引入品牌合作分成:除了传统的“采购价与售价差价”盈利,开始与部分进口品牌签订合作协议,按照销售额进行分成。比如某日本家电品牌,中视购物负责其在国内的电视推广和销售,销售额的15%作为服务收益。这种模式为何更优?因为能降低采购成本压力,同时与品牌形成长期绑定。
- 增值服务收费:为供应商提供更全面的服务,比如商品包装设计、市场调研、广告策划等,单独收取服务费。这其实是借鉴了三井物产“综合商社”的运营思路,从单纯的销售商向“销售+服务”商转型。
作为历史上今天的读者,我觉得这种合作带来的不仅是业务模式的变化,更反映了当时国内零售行业“引进来”的积极探索。从后来的发展看,2013年中视购物的进口商品销售额较2010年增长了近3倍,这或许就是这些调整最直接的效果。而放到现在,直播电商的全球选品逻辑,其实与当年中视购物的转型有着相似的内核——以更优质的商品和更高效的模式满足消费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