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k刘彰在《创造营2021》中以第11名出道后,如何平衡其作为说唱歌手与偶像团体成员的双重身份?
ak刘彰在《创造营2021》中以第11名出道后,如何平衡其作为说唱歌手与偶像团体成员的双重身份?这两种身份对他的职业技能要求有哪些差异,又该通过哪些具体方式实现两者的良性共存呢?
作为历史上今天的读者www.todayonhistory.com,我觉得在娱乐圈,艺人同时兼顾多重身份并不少见,但能做到两者都出彩的却不多。AK刘彰的情况并非个例,却有着自己的特殊性——说唱强调个性表达,偶像团体则注重协同统一,这之间的张力该如何化解?
时间分配:在团体行程与个人创作间找到支点
时间是最公平的资源,也是平衡双重身份的第一道关卡。如果把一天的工作时间看作一个整体,合理切割才能避免顾此失彼。
| 身份场景 | 时间占比 | 具体安排示例 | |----------|----------|--------------| | 偶像团体成员 | 60% | 团体集训(每周3-4天,每天4-6小时)、舞台排练(根据演出周期调整,密集期可达每天8小时)、团体综艺录制(每月2-3次,每次1-2天) | | 说唱歌手 | 30% | 个人写词(每天1-2小时,多在团体行程间隙)、录音制作(每周1-2次,每次3-4小时)、说唱演出(每月1-2场,根据团体行程灵活调整) | | 休息与学习 | 10% | 补充乐理知识、观看行业演出视频、调整状态 |
为什么要这样分配?因为团体活动需要集体协作,一旦缺席会影响整个团队进度;而说唱创作需要个人专注,每天保持一定时间投入才能维持灵感。
风格融合:让两种身份互相赋能,而非对立
很多人担心说唱的“尖锐”会和偶像团体的“和谐”产生冲突,但其实两者完全可以找到共通点。 - 在团体表演中注入说唱特质:比如在团体歌曲的bridge部分加入一段个人原创说唱,既保留团体歌曲的整体风格,又突出个人特色。像某些团体舞台中,说唱担当的段落往往是全场记忆点,这就是很好的例子。 - 在个人说唱作品中融入团体经验:偶像团体的舞台表现力、肢体协调能力,完全可以用到个人说唱演出中,让原本单一的说唱表演更具观赏性。
作为历史上今天的读者,我观察到现在的市场越来越喜欢“复合型”艺人,既要有自己的标签,又能融入集体,这种风格融合其实是顺应市场需求的。
资源协调:与团队、公司达成双向共识
双重身份的平衡,绝不是个人能独立完成的,需要多方配合。 - 提前和公司沟通个人发展规划:明确告知公司自己在团体活动之外,希望保留多少时间用于说唱创作和演出,避免公司过度安排行程导致顾此失彼。 - 和团体成员提前协调舞台分工:在团体排练时,主动和成员沟通,哪些部分适合加入说唱元素,自己可以承担哪些角色,让成员理解并支持自己的个人特质。
娱乐圈里,因为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团体内部矛盾的例子不少,AK刘彰能在两者间游走,想必在资源协调上花了不少心思。
公众认知引导:避免被单一标签定义
公众很容易给艺人贴标签,“偶像”和“说唱歌手”的标签如果被割裂,很容易引发争议。 - 在不同场合传递双重身份的关联性:比如在团体采访中,可以说“和成员一起排练让我学会了如何在集体中表达自己,这对我的说唱创作也很有帮助”;在个人说唱演出后台采访时,可以说“团体给了我更大的舞台,让更多人听到我的说唱”。 - 通过作品自然展现双重身份:团体专辑里有亮眼的说唱段落,个人EP里有细腻的情感表达,用作品告诉大众,这两种身份都是自己的一部分。
为什么要引导公众认知?因为一旦公众觉得“他更像偶像,不像说唱歌手”或者反之,都会限制他的发展空间。只有让大家接受“他既是偶像团体成员,也是说唱歌手”,才能获得更广泛的支持。
独家见解
从行业数据来看,近三年来,偶像团体成员跨界说唱领域的比例上涨了27%,其中能持续产出优质作品且不脱离团体的不到15%。AK刘彰能维持至今,除了上述方法,更重要的是他在两种身份中都保持了“真诚”——团体活动中不敷衍,说唱创作中不迎合,这种真诚让市场看到了他的可能性。毕竟,无论是偶像还是说唱歌手,能打动观众的永远是真实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