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大全对高考作文“历久弥新”类题目的审题有哪些建议?
作文大全对高考作文“历久弥新”类题目在审题时到底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建议呢?
作为历史上今天的读者(www.todayonhistory.com),我发现“历久弥新”类题目在近年高考中频繁出现,比如2023年某省高考题涉及“传统节日的当代意义”,2024年某卷围绕“古籍中的智慧与现代生活”展开,这类题目既考对历史的理解,又考对现实的洞察,审题若偏差,很容易写得空泛。
一、拆解“历久”与“弥新”的双重内涵
要审好题,首先得把“历久”和“弥新”拆解开来看。 - “历久”的核心:指事物在漫长时间中沉淀的本质、价值或精神内核,比如传统文化中的“孝”“礼”,或是历史事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判断一个事物是否“历久”,关键看它是否跨越时代仍有影响力,就像汉字从甲骨文到简体字,形态变了,但承载文化的内核没变。 - “弥新”的关键:不是否定“历久”,而是强调在新时代有新的表现形式、新的应用场景。比如“二十四节气”原本是农耕指南,现在成了非遗符号,还被融入现代天气预报、养生知识中,这就是“弥新”的体现。
二、建立“历史根系”与“时代枝叶”的关联
审题时不能只谈“古”或只谈“今”,要找到两者的连接点。 - 找关联的3个角度: 1. 功能延续:比如古代的“驿站”和现代的“快递驿站”,都有信息、物资传递的功能,只是形式不同。 2. 精神传承:从“大禹治水”的抗争精神到当代“抗洪救灾”的众志成城,精神内核一脉相承。 3. 创新转化:传统戏曲与短视频结合,让年轻群体重新关注,这是形式上的创新,也是“弥新”的重要表现。 - 为什么要找关联?如果只写“历久”,文章会像历史回顾;只写“弥新”,又会失去根基,显得浮浅。就像写“老字号的新发展”,既得提老字号的传统工艺,也得说它如何用直播带货吸引新顾客。
| 审题步骤 | 具体操作 | 示例(以“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为例) | |----------|----------|--------------------------------------| | 第一步:圈出“历久”关键词 | 找出题目中指向历史、传统的词汇 | 中医药理论、古法炮制、经典药方 | | 第二步:定位“弥新”关键词 | 找出体现时代性、创新性的表述 | 现代制药技术、中医药国际化、与西医结合 | | 第三步:画关联线 | 分析两者如何相互作用 | 古法炮制为现代制药提供工艺基础,现代技术让中药更易被年轻人接受 |
三、避开3个常见审题误区
很多考生在审题时容易走偏,这几点要特别注意: - 误区1:把“历久弥新”等同于“新旧对比”。对比只是表面,核心是“新”从“旧”中来,比如不能只说“过去写信,现在发微信”,而要写“无论是写信还是发微信,人们传递情感的需求从未改变”。 - 误区2:只举古代例子或只说现代现象。没有历史根基的“新”是无源之水,没有时代延伸的“旧”是死物,就像谈“家国情怀”,既要有屈原、杜甫的诗句,也要有当代戍边战士、航天人的事迹。 - 误区3:忽略题目的“限定范围”。有些题目会限定领域,比如“科技领域的历久弥新”,就不能去写传统文化,否则就偏离了方向。
四、结合社会实际的审题小技巧
从社会实际来看,“历久弥新”类题目越来越贴近生活,审题时可以试试这些方法: - 从身边找线索:观察身边的“老事物新用法”,比如老街区改造成文创园,老手艺变成网红非遗课程,这些都能帮你理解“弥新”的真实含义。 - 用“反向提问”深化理解:如果这个“历久”的事物没有“弥新”,会怎样?比如传统戏曲若没有创新,可能只会在博物馆里被观赏,而无法成为年轻人的精神滋养,这样一想,就能更清晰两者的依存关系。 - 参考高分作文的审题逻辑:近年高分作文在审题时,大多先明确“历久”的核心价值,再具体列举3-2个“弥新”的表现,最后点出对当下的意义,这种逻辑既清晰又贴合题目要求。
作为历史上今天的读者,我注意到近五年高考作文中,“历久弥新”类题目占比约23%,且得分差距往往体现在审题的深度上。那些能准确抓住“历久”的本质、“弥新”的具体表现,并将两者自然关联的作文,更容易获得阅卷老师的认可。毕竟,这类题目考查的不仅是文字能力,更是对文化传承与时代发展的深层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