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夏季缅甸战场形势恶化,日军切断滇缅公路导致援华物资受阻,史迪威需整合中英军事力量开辟新战线以打破僵局。
一、战略通道危机
1942年缅甸沦陷后,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中国仅剩“驼峰航线”获取物资。史迪威认为重开陆路运输线是当务之急,需通过缅北反攻夺回控制权。
物资通道类型 | 1943年运输量(吨/月) | 风险系数 |
---|---|---|
驼峰航线 | 约3,000 | 极高 |
滇缅公路 | 0(中断状态) | - |
二、盟军协作困境
- 中英矛盾:英国担忧中国势力深入缅甸影响其殖民利益,蒋介石对英军战斗力存疑。
- 美军角色:史迪威作为美国代表,需平衡两国立场,联合突击兵团被设计为“三方合作样板”,含中国驻印军、英军“钦迪特”部队及美军“加拉哈德”分队。
三、军事行动窗口期
1943年8月正值缅北雨季结束,具备开展地面作战的气候条件。史迪威计划利用该时段实施三项具体行动:
- 打通雷多公路(后称史迪威公路)
- 夺取密支那机场
- 建立对日军的钳形攻势
四、政治与个人因素
- 罗斯福压力:美国要求中国维持抗战牵制日军,避免亚太战场崩溃。
- 史迪威的指挥权诉求:通过主导联合兵团增强对缅北战局控制,扭转此前第一次缅甸战役失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