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模式如何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
王莉老师的“大思政课”实践育人模式以“课程思政+实践育人”为核心,通过多维度创新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以下是其核心内容:
一、课程思政模块化建设
维度 | 具体内容 |
---|---|
课程设计 | 将思政元素嵌入专业课程,如汽车检测技术课融入工匠精神、新能源汽车课融入绿色发展理念。 |
教学案例 | 开发本土化案例库,例如株洲工业发展史、红旗车制造故事等,增强学生文化认同。 |
二、实践教学体系
-
校内实训:
- 建设“思政+技能”双轨实训室,如“红色车间”模拟企业生产场景,融入党史教育。
- 开展“技能+思政”竞赛,如新能源汽车维修赛增设环保知识问答环节。
-
校外实践:
- 与中车株机、北汽集团等企业合作,组织学生参与“技术扶贫”“工匠进校园”活动。
- 开展“行走的思政课”,赴炎陵红军标语博物馆、醴陵陶瓷工业遗址等地研学。
三、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 双导师制:企业技术骨干与思政教师联合授课,如邀请劳模讲解“中国制造”背后的精神力量。
- 项目化学习:以“智能网联汽车伦理”“碳中和技术创新”等课题驱动,培养技术与价值观并重的人才。
四、红色文化浸润工程
- 校园文化:打造“汽车工业红色长廊”,展示毛泽东视察795厂等历史事件。
- 主题活动:举办“重走长征路”汽车拉力赛、红色经典诵读会等,强化家国情怀。
五、动态评价机制
- 过程性考核:将思政表现纳入学分,如志愿服务时长、技术攻关中的团队协作能力。
- 企业反馈:联合用人单位评估毕业生“技术+素养”双达标率,持续优化课程设计。
该模式通过“课堂-车间-社会”三维联动,突破传统思政课边界,实现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与价值引领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