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机制如何在实际监管中形成闭环,实现风险防控的精准化?
一、责任体系构建
甘肃省市场监管局以“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为核心,明确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与企业主体责任的协同关系。通过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网络,将餐饮单位划分为A、B、C、D四级风险等级,对应不同层级的监管频次与标准。
责任主体 | 核心任务 | 监管重点 |
---|---|---|
地方政府 | 统筹协调、政策保障 | 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响应 |
监管部门 | 日常检查、执法处罚 | 隐患排查与整改跟踪 |
餐饮企业 | 食品安全自查、追溯管理 | 原料采购与加工过程合规性 |
二、监管手段创新
-
数字化监管平台:
- 推行“互联网+明厨亮灶”,通过AI摄像头实时监测后厨操作,自动识别违规行为(如未戴手套、生熟混放)。
- 建立电子追溯系统,实现食材来源、加工流程、配送记录的全程可查。
-
信用分级管理:
- 将餐饮单位信用评级与许可审批、贷款授信挂钩,对高风险企业实施动态降级与公示。
三、社会共治机制
- 公众参与:开通“陇上食安”APP,鼓励消费者扫码评价、上传问题线索,对有效举报给予奖励。
- 行业自律:推动餐饮协会制定《陇菜安全操作指南》,开展从业人员“食品安全责任险”全覆盖。
四、风险防控精准化
通过大数据分析餐饮投诉热点区域,针对性部署“双随机”抽查。例如,在旅游旺季对景区餐馆实施“飞行检查”,2023年已查处违规案例127起,下架问题产品3.2吨。
五、长效保障措施
- 培训考核:每年组织餐饮企业负责人、食品安全员参加“两个责任”专题培训,考核不合格者暂停营业整改。
- 跨部门协作:联合卫健、公安等部门建立食品安全事件联合处置机制,2024年计划开展3次多场景应急演练。
该机制实施后,甘肃省餐饮单位自查整改率提升至92%,群众满意度达89.7%,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责、社会监督”的良性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