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祺瑞任总理时,凭借军权与政治联盟压制黎元洪,最终激化矛盾导致黎被逐。
核心矛盾点 | 段祺瑞立场 | 黎元洪立场 | 处理方式与结果 |
---|---|---|---|
对德宣战问题 | 主张参战以获日本支持 | 担忧日本扩张,反对仓促参战 | 绕开总统,煽动督军团施压国会通过 |
人事任免权 | 掌控内阁,要求总统听命 | 试图维护总统权威,罢免段祺瑞 | 段联合督军反制,黎被迫解散国会 |
国会控制权 | 拉拢“研究系”议员把控立法 | 依赖国民党议员制衡内阁 | 段利用张勋驱逐黎,重新组阁 |
军事主导权 | 依靠皖系军阀及日本军事援助 | 无直属军队,依赖英美外交支持 | 武力威胁下黎失去实权 |
张勋复辟事件 | 默许复辟以倒黎,后出兵镇压 | 被迫同意解散国会,反遭驱逐 | 段成“再造共和”功臣,黎彻底失势 |
权力博弈细节
- 军事胁迫:段祺瑞授意皖系督军在徐州集会,组建“督军团”围困北京,迫使黎元洪接受对德宣战案。
- 外交挟制:通过“西原借款”获取日本资金,强化皖系实力;黎元洪则试图联合英美制衡,但收效甚微。
- 法理架空:段派法律顾问曲解《临时约法》,宣称总理对国会负责而非总统,削弱黎的决策合法性。
事件转折点
- 1917年5月23日黎元洪罢免段祺瑞总理职务后,段退居天津策动九省督军独立。
- 黎急召张勋进京调停,反遭张勋借机复辟清朝。段祺瑞借“讨逆”之名重掌政权,黎元洪被迫辞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