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兰在翻译过程中需克服术语差异、底本稀缺及文化隔阂,同时需融合中西数学体系。
一、术语体系差异
中西数学概念存在根本性差异,李善兰需创造性地建立对应关系。以下为部分术语翻译对照:
西方术语 | 李善兰译法 | 翻译难点 |
---|---|---|
Geometry | 几何(音译) | 首次引入抽象学科命名 |
Parallellines | 平线 | 需兼顾直观性与逻辑性 |
Axiom | 公论 | 哲学概念本土化转换 |
此过程中,他需平衡音译、意译与借词策略,例如将“Geometry”音译为“几何”,既保留发音又暗含“测量土地”的传统数学内涵。
二、文献获取与校勘
- 底本稀缺性:晚清时期西方原著流通受限,李善兰主要依赖传教士伟烈亚力提供的拉丁文抄本,部分章节存在版本差异。
- 校勘压力:对比前六卷徐光启译本时,需确保逻辑连贯性。例如《几何原本》卷七涉及数论时,他需反复验证命题编号与希腊原典的一致性。
三、社会文化阻力
- 学术认知差异:传统算学注重实用计算,而《几何原本》的公理化体系遭到“虚学”质疑。
- 合作模式变动:与伟烈亚力的合作需跨越语言障碍,相较于徐光启与利玛窦的合作,李善兰需独立承担更多释义权。
四、理论融合创新
他将中国传统“勾股术”与欧氏几何结合,例如在注释卷十无理量概念时,引用《九章算术》开方术作为对比案例。这种跨文化阐释既需深度理解两种体系,又需避免牵强附会。
五、翻译标准争议
部分士大夫认为其译文“过于直译”,如将“proof”译为“证”而非“解”,强调逻辑推导而非计算结果。此类选择凸显了他对公理化思想本质的坚持,但也引发学界适应性争议。
通过以上多维度的突破,李善兰最终完成中国首部完整《几何原本》,推动近代数学范式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