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星期歌”作为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歌谣,能不能成为连接数学、科学等学科知识的桥梁呢?怎么才能让它在不同学科的学习中发挥作用,让课堂变得更有趣又有料呢?下面就来分享几个超实用的整合小妙招,老师们快收好!
??一、和数学学科的奇妙碰撞
数学学习其实可以很活泼,“星期歌”里的数字和周期就能派上大用场!
数学知识点 | 整合小游戏/活动 | 学习目标 |
---|---|---|
星期的顺序与数字 | 边唱“星期歌”边拍手,按顺序报数(周一=1,周二=2...周日=7)。唱到指定星期,说出对应的数字。比如唱完“星期一,猴子穿新衣”,就大声说“1”! | 掌握1-7的数字顺序,理解星期与数字的对应关系。 |
周期问题(星期循环) | 设定一个“星期侦探”任务:如果今天是星期三(数字3),那么再过5天是星期几?可以先唱“星期歌”从星期三往后数5天,再用算式3+5=8,8-7=1(周一)验证。 | 理解7天为一个周期的循环规律,初步接触简单的加减运算和周期推算。 |
时间单位换算(天/周) | 算算“一个月大约有几个星期?”“暑假有多少天,相当于多少个星期零几天?”结合“星期歌”里的7天,用除法解决(如30÷7=4周余2天)。 | 巩固除法运算,理解“周”作为时间单位的实际应用。 |
??二、和科学学科的趣味联动
科学知识藏在生活里,“星期歌”也能带你探索大自然和生活现象!
-
星期与地球自转/公转
唱完“星期歌”后提问:“为什么一周有7天呢?”(可以简单介绍古人根据月相变化等经验设定,非科学定义,但能引发兴趣)。重点引导:“地球自转一圈是1天,那公转是什么?和我们的季节、月份有什么关系呢?”结合地球仪演示,让孩子们明白“天”和“年”的科学概念,再回头看“星期”是人类设定的时间单位,和自然现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
星期与生活习惯/健康
开展“我的健康星期表”活动:每天唱“星期歌”时,记录当天的天气、自己的运动时间、吃的蔬菜种类。比如“星期二,小猫画胡子”那天,记录“今天天气晴,运动了20分钟,吃了青菜和胡萝卜”。一周后汇总,分析“哪些天运动多?”“晴天多还是雨天多?”,学习简单的数据收集和观察记录,培养健康生活意识。 -
星期与动植物生长
种一颗小豆子,从星期一(歌声响起)开始每天观察、画画、记录高度。唱到“星期日,太阳咪咪笑”时,总结一周的生长变化:“豆子第几天发芽了?一周长了几厘米?”让孩子们直观感受生命成长的周期,理解“时间”对动植物的意义。
??三、跨学科融合小课堂设计(举例)
主题课:《星期里的秘密》
- 导入:齐唱“星期歌”,用拍手、跺脚等身体律动打节拍,活跃氛围。
- 数学环节:玩“星期接龙”游戏——老师说“今天是周五,3天后是周几?”学生抢答,答对的同学带领大家唱对应星期的歌词。
- 科学环节:分组展示“健康星期表”,用彩笔在海报上画出一周天气变化(晴天画太阳,雨天画云朵),计算“晴天占一周的几天?”(分数启蒙)。
- 总结:一起编一首“星期知识歌”,把数学的数字、科学的天气/健康知识编进去,比如“周一数值1,天气晴朗做运动,周二数值2,豆子喝水要记住...”
这样的课堂既学了知识,又动了脑筋,还能唱唱跳跳,孩子们肯定超爱!
通过“星期歌”这个小切口,把数学的逻辑、科学的观察巧妙结合起来,让学习不再是孤立的知识点,而是像一首歌一样流畅又有趣。老师们快试试,让课堂“活”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