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如何将民族地理与旅游发展结合?
王亚欣教授深耕旅游地理学领域,尤其关注民族文化与旅游空间的互动关系。其核心成果可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
民族旅游地空间重构理论
提出“文化符号再生产”模型,解析少数民族村寨在旅游开发中的空间形态演变。通过案例研究(如云南哈尼梯田、贵州侗寨),揭示旅游如何重塑传统聚落功能分区与文化展演模式。 -
旅游人类学跨学科研究
将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引入旅游研究,构建“主客体互动”分析框架。代表作《边地叙事:西南旅游地的文化政治》获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探讨旅游资本介入对本土话语权的影响。 -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路径
主持“青藏高原生态旅游承载力评估”项目,提出基于生态敏感度的分区开发策略。其团队研发的“文化生态价值量化模型”被纳入《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标准》。
成果类型 | 典型案例 | 学术影响 |
---|---|---|
理论模型 | 文化符号再生产模型 | 被20+国际期刊引用 |
实践应用 | 甘南藏区旅游扶贫规划 | 推动当地人均收入增长37% |
政策建议 | 生态旅游承载力评估体系 | 纳入文旅部行业标准 |
其研究特色在于:①打破学科壁垒,融合地理学、人类学与经济学视角;②注重田野实证,80%成果源自10余个少数民族村寨的长期跟踪;③强调学术成果向政策转化,参与制定4项国家级旅游规划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