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课程如何帮助学生传承民族文化?
课程/活动名称 | 内容形式 | 开展频率 |
---|---|---|
壮语口语实践课 | 通过情景对话、诗歌朗诵、方言游戏学习壮族语言文化 | 每周1次 |
传统歌舞工作坊 | 教授壮族山歌、铜鼓舞、扁担舞等,结合现代编曲创作 | 每月1次 |
非遗手工艺工坊 | 学习壮锦编织、蜡染、竹编技艺,融入校园文创设计 | 每学期1次 |
民族文化主题讲座 | 邀请非遗传承人、民俗学者讲解壮族节庆、服饰、饮食文化 | 每学期2次 |
民俗节日沉浸式活动 | 举办“三月三”歌圩、中元节祭祖、火把节等,组织学生参与筹备与表演 | 每学期1次 |
课程设计亮点
- 语言活化:壮语课程采用“家庭任务制”,要求学生与长辈对话并记录方言词汇,强化代际文化传递。
- 跨学科融合:将壮族神话融入语文课,用数学模型分析铜鼓纹样对称性,科学课研究传统染料植物特性。
- 社区联动:与县文化馆合作建立“非遗学分制”,学生需完成30小时社区文化服务方可毕业。
创新实践案例
- 数字传承项目:学生团队开发壮语AI语音助手,获广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
- 校园文化空间:教学楼走廊设置“壮族二十四节气”互动墙,扫码可听方言解说。
该校通过“课程+实践+评价”三维体系,将民族文化教育融入日常教学,既保留传统精髓,又探索现代表达方式,助力学生建立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