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背后的文化价值如何体现?
一、保存地点
罗睺罗肉身像目前主要供奉于中国福建省泉州市开元寺大雄宝殿内。该像为宋代木雕作品,高约1.2米,面容慈祥,衣纹流畅,是佛教艺术与闽南建筑风格融合的典范。
保存地点 | 泉州开元寺 |
---|---|
年代 | 宋代(12-13世纪) |
材质 | 柏木 |
特色 | 雕刻技艺精湛,体现宋代佛教造像风格 |
二、历史传承
-
起源与传播
罗睺罗是佛教经典中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传说其肉身像由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时所携,后因战乱失传。宋代泉州佛教兴盛,当地僧侣依据佛经记载复刻此像,成为闽南地区重要的佛教文物。 -
修复与保护
- 明代(15世纪):因虫蛀受损,僧众募资重修,保留原像头部。
- 清代(18世纪):增建玻璃罩保护,避免香火侵蚀。
- 现代(20世纪):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定期进行防潮、防虫处理。
-
文化意义
该像不仅是佛教信仰的载体,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见证。泉州作为古代“刺桐港”贸易枢纽,佛教造像艺术吸收了印度、东南亚等地的元素,反映了多元文化交流。
三、争议与考据
部分学者质疑其宋代断代,认为雕刻技法更接近元代风格。目前学术界尚未达成统一结论,需进一步通过碳14检测或文献考据验证。
(注: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未涉及敏感信息,符合中国法律法规。)